林毅夫叛逃事件
林毅夫叛逃事件,发生于1979年5月16日,中华民国陆军上尉连长林毅夫,由金门泅海叛逃至中国大陆的事件,中华民国国防部对其发布永久通缉令。
事件经过
编辑1979年2月16日,林正谊成为陆军金门防卫司令部步兵第二八四师第八五一旅第五营第二连连长(马山连连长),军阶上尉。马山位于金门主岛的东北角,距中国大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据点角屿仅约2公里,是中华民国国军前线的最前哨,可以掌握福建白河口、小嶝角、刀屿、大伯屿、小伯屿等第一线解放军的动态。马山还设有对大陆心战喊话的播音站,因此马山连连长经常要向到前线视察的长官和外宾们简报,只有最优秀的基层军官才能出任马山连连长,由此也可见时任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对林正谊这位台籍青年的提携眷顾之隆[1]。
1979年5月16日夜,从台湾探家回到金门约一周后,林正谊身上携带军籍证明及有关资料,从金门泅海约2公里到厦门,投奔中国人民解放军。[2][3]
下列部分内容主要源自于台湾作家管仁健《抢救台湾的“雷恩大兵”》[1]一文中的描述[4]。
陆军金门防卫司令部调查报告
编辑陆军金门防卫司令部调查报告指称,林毅夫一开始很排斥被派任为马山连连长,觉得像是被利用。1979年4月26日,林毅夫从台湾休假返金,情绪明显不稳定,曾表示希望能回陆军军官学校兼课教书,也对没有被排入培英案考试感到很失意。军方事后在调查报告评论,林毅夫自视甚高,性格急功近利,才会有见异思迁之举。[5]
根据军方调查,5月16日晚间,林毅夫穿着由连长保管的救生衣,趁着大退潮游泳到金厦之间的角屿投敌。军方透露,角屿距离马山连2,130米,那天的退潮恰好是当年最大的一次退潮,两端的海底几近浮现,可以踩着海底走上一段,真正需要游泳的距离并不长,不到二小时就能到角屿,水文因素让林毅夫叛逃成功几率大增。调查报告指出,5月14日林毅夫巡查海岸班哨时曾吓唬班兵,遇到共军水鬼,如果对方没招惹,就不需要开枪;他还在5月16日上午向连上文书兵廖振柱索取潮汐表查阅,而根据潮汐表,当天下午四时满潮,晚间十时退潮。[5]
军方表示,当晚最后见到林毅夫的人是连上文书兵童进耀,他在晚间8时30分于伙房向连长林毅夫报告将到营部接新兵,但当他在晚间9时30分接到新兵想向连长报告时,林毅夫已不在寝室,研判林毅夫叛逃时间应该就在这一个小时之内。马山连内部搜索未果,17日零时上报师部,师长周仲南少将指派副师长刘国屿前往仍然找不到人,后来在马山连阵地前缘斜坡雷区内,一条通往海边的小路找到一双写有“连长”的球鞋,这也是军方研判林毅夫可能叛逃的证据之一。[5]
本人说法
编辑1980年,林毅夫写给在日本东京的表哥李建兴转交的家信中谈到了他由金门游过海峡逃离台湾到中国大陆的动机。[6][7][8]
2010年,林毅夫接受《纽约客》杂志采访时表示,在金门时,他的想法已经经历一场剧变,只想着:我想让中国富强,但是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住在中国大陆;所以,如果我到大陆,可以有更大的贡献。林毅夫也首度说出泅海游往大陆的经过,他用自由式游了近三个小时,上了岸,因认为海滩必埋有地雷,不敢擅自走动,便用手电筒打信号,解放军驻防部队派出一名士兵逮捕他。[7][9]
2012年4月,林毅夫回忆当年“叛逃”事件谈及外界称他为“现代吴三桂”,对他有两大质疑,一个是“伤害很多人”,另外则是“携带机密文件到对岸”。[10]
- 林毅夫表示:“当时政府以人间蒸发的方式把影响降到最低,原先的营长高华柱仕途未受影响,离开时的营长侯金生也正常退伍,旅长、师长也从中将、上将退伍”,并认为“选择1979年5月16日离开,是很困难的选择,因为女儿尚未出世。”他表示,“我在2月16日离开高营长(高华柱),因为当时规定一个人离开三个月,过去的长官不负政治责任,到任不到三个月,当时的长官也不用负责;选择当天离开,两位长官因此没事。”[10][11]
- 林毅夫忆述,当时到大陆只带两种东西,一个是能证明他是中华民国军官的证件,另外则是水壶、救生衣等救生用品,没带四颗篮球和机密文件渡海。并略为激动的说:“有没有带机密文件,两边国防部都可以查。此外,他服役的连上没有四颗篮球,而且游泳怎么驮著四个篮球,重点是连上并没有那些机密文件。”[10][12]
其他相关
编辑同是国立台湾大学校友的郑鸿生也认为,林毅夫“虽然对国府的幻想破灭,但并没有失去对台湾前途的关切,而他新认识到的台湾前途却是在于中国的统一。......,这也是他当时冒着九死一生游到对岸的心志所在”。[13]当时就读台大哲学系、也参与校园运动的郑鸿生表示,他相当程度可以理解林毅夫入伍之后的惊人之举;当过兵的人,或多或少体会过军队体制的腐败与落后,热血青年林毅夫受到的冲击肯定更大,“那个年代,对国民党理想破灭的人多得是,有人加入党外,那他在部队里怎么办?他有个机会在前线。”[14]
有传闻“林毅夫当年叛逃后,直属营长侯金生因受到责难而自杀”。2002年5月31日,侯金生本人即已出面澄清自己并没有自杀,《今日新闻》报道:“侯金生表示,林毅夫当年是国家刻意栽培的军官,所以大家对他印象相当深刻,正当林毅夫前途看好之际,却叛逃到大陆,造成社会各界一片哗然,当年年仅34岁就任营长的侯金生,在林毅夫叛逃三个月后就退役,不过,侯金生澄清,林毅夫‘失踪’后,他本人没有遭到任何压力或责备,相关连的军士官也无人受罚,甚至连申诫都没有,大家可以调阅当年的考勤资料就可证实。当年是自己申请退休,和林毅夫的案件没有关连。”[11]
有同样由台大转军校发展背景的学弟陈宪良,为林正谊叛逃事件所累,被军方暗中列为“重点考管人员”,虽有升迁,但逢重要敏感的职务或受训机会,就会受到多般横阻,因此陈宪良一直关心林正谊的生死[1]。当年台大毕业投笔从戎的陆军前上校陈宪良,受林毅夫叛逃波及,军旅并不顺遂。他曾在一场演讲中批评林毅夫,“是在台湾这个母亲的身上捅了很多刀”。前几年他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当年误传是他叛逃,他还被军方找去接受访问以杜绝传闻,但确因此案受到牵连不易升迁,后来国防部前部长蒋仲苓派他到中山科学研究院任职才有改善。[15]
后续法律事件
编辑1991年5月1日终止动员戡乱时期,但两岸在军事上仍处“武力对峙状态”,中共仍属“陆海空军刑法”所定的“敌人”,林毅夫目前仍在“敌阵营”中从事工作,“投敌犯行”应视为“继续中”。林毅夫1979年服役金门担任马山连连长时,游泳到厦门小嶝岛,当时军方仅以失踪回报。直到1994年确认他已改名,且担任中共职务,台方于2002年依“陆海空军刑法”投敌罪、“刑法”内乱罪,发布通缉。
2014年6月12日,中华民国监察院通过叶耀鹏与李复甸的调查报告,认为国防部与法务部认定林毅夫投敌为“继续犯”提出通缉,是侵害人身自由及居住迁徙自由。监察院主张此事为既成犯,声请大法官会议进行解释[16]。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1.0 1.1 1.2 管仁健. 搶救台灣的「雷恩大兵」. 你不知道的台湾. 台北: PChome Online 个人新闻台. 2006-12-31 [2014-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30).
- ^ 国防部关于奖励投诚起义的蒋军官兵的通告
- ^ 批转《关于落实对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政策的请示报告》的通知
- ^ 黄翔; 全安华. 林毅夫夫婦會記者洋溢濃濃人情味(圖). 网页. 北京: 中国新闻网. 2008-03-14 [2014-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2) (中文).
- ^ 5.0 5.1 5.2 许绍轩; 林锡铭. 倒帶1979年…趁大退潮 2小時游過2130公尺. 联合报. 2012-04-18 [201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1) (中文(繁体)).
- ^ 张海龙. 世人瞩目的传奇人物——林毅夫. 共同家园> 文化中国> 两岸名人堂. 北京: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 2008年5月22日 [来源:《台声》2008年第3期].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6月19日).
- ^ 7.0 7.1 Evan Osnos. Boom Doctor: Can the Chinese miracle continue without reform?. New York, NY, USA 美国: The New Yorker. 2010-10-11: 42–48 [201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1) (英语).
- ^ 林毅夫. 给表兄李建兴的信. 家信. 北京: 爱思想(www.aisixiang.com)网站. 1980年 [2010-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 ^ 陈良榕. 世銀史上第一位通緝犯副行長 林毅夫. 财讯杂志. 2012-04-30: 2 [201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2) (中文(繁体)).
- ^ 10.0 10.1 10.2 赖昭颖. 林激動:沒帶文件、沒害長官. 联合报. 2012-04-18 [2012-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9) (中文(繁体)).
- ^ 11.0 11.1 林毅夫奔喪/營長被誤傳自殺 侯金生:最想問他為何叛逃. 今日新闻网. 2002-05-31 [2012-05-01] (中文(繁体)).
- ^ 林毅夫想返台 高華柱:回來就抓起來. [2014-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0).
- ^ 郑鸿生. 青年林正義之路. 文化研究月报. 三角公园 (台北: 中华民国文化研究学会). 2002年6月15日, (第十六期) [2014年6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年11月19日) (中文(繁体)).
- ^ 陈良榕. 世銀史上第一位通緝犯副行長 林毅夫. 财讯杂志. 2012-04-30: 1 [2012-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2) (中文(繁体)).
- ^ 许绍轩. 同袍升遷受阻 長官軍途各異. 联合报. 2012-04-18 [2012-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9) (中文(繁体)).
- ^ 李欣芳、曾韦祯. 監委認定通緝林毅夫有疏失 朝野齊轟. 自由时报. 2014-06-12 [2014-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中文(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