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维辛斯基
安德烈·维辛斯基 | |||||||||||||
---|---|---|---|---|---|---|---|---|---|---|---|---|---|
苏联外交部部长 | |||||||||||||
任期 1949年3月4日—1953年3月5日 | |||||||||||||
总理 |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 ||||||||||||
前任 |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 ||||||||||||
继任 |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 ||||||||||||
苏联总检察长 | |||||||||||||
任期 1935年3月3日—1939年5月31日 | |||||||||||||
总理 |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 ||||||||||||
苏俄总检察长 | |||||||||||||
任期 1931年5月11日—1934年5月25日 | |||||||||||||
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 |||||||||||||
任期 1952年10月16日—1953年3月6日 |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1883年12月10日[儒略曆11月28日] 俄罗斯帝国赫爾松省敖德薩(今 烏克蘭敖德薩州敖德薩) | ||||||||||||
逝世 | 1954年11月22日 美国纽约州纽约 | (70歲)||||||||||||
死因 | 急性心脏病 | ||||||||||||
国籍 | 苏联 | ||||||||||||
政党 | 苏联共产党 | ||||||||||||
专业 | 律師、外交官 | ||||||||||||
获奖 |
| ||||||||||||
签名 |
安德烈·亚努阿里耶维奇·维辛斯基(俄语:Андрей Януарьевич Вышинский;1883年12月10日—1954年11月22日),苏联政治人物、法学家、外交家。他在1931年至1939年期间担任苏联总检察长,在苏联的大清洗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莫斯科审判和纽伦堡审判的公诉人。此后,在1949年至1953年期间担任苏联外交部部长,曾代表苏联签订德国投降文书以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生平
[编辑]维辛斯基出生在乌克兰敖德萨的一个波兰裔天主教家庭,后来他们一家搬到了巴库[1]。在基辅大学读书期间接触了革命思想,并对革命活动非常热衷,遭基辅大学开除。此后回到了巴库,并于1903年加入了孟什维克。参加了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后被判处监禁,与斯大林成为狱友,因而相识。1909年获释后回到了巴库的家中,生下了女儿Zinaida。此后回到基辅大学变得非常老实。毕业后曾被人提议留任教授,但因为革命前科而被拒绝,不得不回到巴库。此后他来到了莫斯科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同时也是一位活跃的孟什维克,投身于政治运动中,发表了许多措辞激烈的演讲。
1917年身为政府小公务员的他在俄国临时政府的授意下签署了对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的逮捕令,然而不久之后十月革命爆发,逮捕令失效。十月革命后他重新认识了先前的狱友斯大林,此时的斯大林已是布尔什维克的一位重要领袖,他成为莫斯科粮食补给部门的负责人,在斯大林、李可夫、加米涅夫等人的帮助下获得了一定影响力和声望。1920年邓尼金的俄国白军被苏联红军击败后加入布尔什维克,此后进入了苏联的司法系统成为检察官,同时在莫斯科大学教授刑事诉讼法。1928年5月担任沙赫蒂审判的主审法官。1930年11月至12月,担任工業黨審判的主审法官。1933年成为苏联代理总检察长,1935年担任苏联总检察长。
1934年基洛夫被暗杀后,斯大林以镇压反革命为由发起被称为“大清洗”的恐怖镇压,实为铲除异己势力。他在大清洗运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配合特务机关内务人民委员部,将众多斯大林的政敌铲除。在莫斯科审判中担任公诉人,将许多老布尔什维克判处枪决,而在特务头目雅戈达、叶若夫相继失势被处决之后,依然独善其身。
维辛斯基在1937年至1941年担任苏联科学院国家法研究所所长,在1938年全苏苏维埃法和国家科学会议上作了主要报告并提出了法和苏维埃社会主义法的定义,他认为法是国家政权制定或认可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其适用的行为规则(规范)的总和,其目的是消亡。他为该大清洗提供了理论依据,其重要基石包括:刑法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以及口供是证据之王。其法学思想在斯大林死后成为苏联法学界的批判对象。1939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
1939年他从司法界转入外交界,曾代表苏联签订德国投降文书以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9年至1953年期间调任苏联外交部长,任苏联常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在冷战期间积极推进苏联的外交政策。1948年联合国起草世界人权宣言时曾嘲笑该宣言,1954年11月22日在纽约因患急性心脏病突然逝世,终年70岁[2]。
参考文献
[编辑]- ^ 姆列钦. 《历届外交部长的命运》. 由徐葵,张达楠翻译. 新华出版社. 2005年: 第285页. ISBN 9787501168842.
- ^ 关于安·扬·维辛斯基的讣告. 人民日报. 1954年11月25日: 第4版.
外部链接
[编辑]- 有关安德烈·维辛斯基在德国经济学中央图书馆(ZBW)20世纪新闻档案中的剪报。
官衔 | ||
---|---|---|
前任: 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
苏联外交部部长 1949年–1953年 |
繼任: 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
- 列寧勳章獲得者
- 勞動紅旗勳章獲得者
- 保卫莫斯科奖章获得者
-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中忘我劳动奖章获得者
-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获得者
- 莫斯科建城八百周年奖章获得者
- 斯大林獎獲得者
- 1883年出生
- 1954年逝世
-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
-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主席
- 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
- 蘇聯外交部長
- 蘇聯共產黨黨員
- 蘇聯法學家
- 波蘭裔俄羅斯人
- 敖德薩人
- 孟什维克
- 大清洗加害者
- 基輔大學校友
- 波蘭裔蘇聯人
- 俄羅斯法律
- 第一届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代表
- 第二届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代表
- 第四届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代表
- 联共布十七大代表
- 联共布十八大代表
- 苏共十九大代表
- 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 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 赫尔松省人
- 罹患心脏病逝世者
- 阿塞拜疆革命家
- 苏联检察官
- 适用乌克兰去共产主义法人物
- 苏联总检察长
- 苏联外交部副部长
- 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会议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