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魚歌
外观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10月9日) |
木魚歌又稱木魚、唱木魚或摸魚歌,是一種廣東曲藝,屬於彈詞系統,為唐代佛教的俗講、變文及寶卷傳唱至粤,與地方民歌民謠逐漸融合演變,於明朝晚期出現於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於民間廣泛流傳,多為即興表演,或根據記憶演唱,後來發展出唱本木魚書,衍生出龍舟歌、南音。
木鱼歌初為清唱,沒有口白,也沒有樂器伴奏,曲體、拍子自由,腔調樸素簡單,一般按唱詞自然誦唱,不需從師學藝。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曾有職業木魚歌藝人,男稱瞽師,女稱瞽姬。職業藝人比較講究唱工,唱腔也刻意求工,逐漸發展出擅於表達哀傷的「苦喉」梅花腔[1]。
《紫霞杯》為第一個木魚書故事被拍攝成香港電影,由南洋影片公司出品,侯曜編導,羅品超及梁雪霏主演。
早期作品以觀音行跡相關故事最為流行。到了清代,開始有文人創作木魚歌,除了有宗教色彩的故事及「勸世文」之類的內容外,還有下述題材:
- 從演義小說改編
- 《万花楼》
- 《金刀记》
- 《钟无艳》
- 《仁贵征东》
- 《四下南唐》
- 從元明雜劇、傳奇、民間故事改編
- 《白蛇雷峰塔》
- 《再生缘》
- 《背解红罗》
- 《梁山伯牡丹记》
- 《陈世美三官堂》
- 根據社會生活創作,反映歷史事件
- 《三姑回门》
- 《金山婆自叹》
- 《老糠记》
- 《梁天来告御状》
- 《金山客自叹》
- 《金山客叹五更》
- 《华工诉恨》。
- 民間故事、獨立創作
- 《玉葵寶扇》
- 《亦朋種花》
- 《金絲蝴蝶》
- 《梅李爭花》
- 《錦綉食齋》
- 《呼家後代》
- 《客途秋恨》
- 《大宋高文舉》
- 《紫霞杯》
木魚書
[编辑]木魚書是木魚歌的唱本[2],有將現成的曲詞紀錄之後傳抄、刊印,也有新創曲詞刊印成書後才傳唱。其刊本、抄本有記載可查的約有500部,4000至5000卷。從明末到民國初年,曾刊刻出版木魚書的書肆有50多家,近20家標明所在地在廣州。
有人以收藏木魚書為興趣,如鄭振鐸所藏木魚書約有300至400本[3];梁培熾收藏木魚書約300至400種,2000餘冊[4]。
才子書
[编辑]木魚書中11部代表作品
花箋記
[编辑]《花箋記》於1824年由英國人Peter Perring Thoms翻譯成英文,1836年由德國人Heinrich Kurz譯成德文,後來有法文、俄文、荷蘭文等國譯文。1827年2月23日,德國詩人歌德在日記中寫下了閱讀英譯本《花箋記》的感想。[5]有學者認為《花箋記》影響歌德,使他創作了《中德四季晨昏雜詠》[來源請求]。
參考資料
[编辑]- ^ http://www.gzsdfz.org.c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廣州地方志
- ^ 王順隆. 潮汕方言俗曲唱本「潮州歌冊」考. 古今論衡. 2002年2月, (7): 頁103–119.
- ^ 鄭振鐸. 《中國俗文學史》.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3. ISBN 9787206083020.
- ^ 梁培熾. 《梁氏所藏所見木魚書敘目》. 香港: 香港珠海書院. 1973.
- ^ 余蕙靜. 論《靜淨齋第八才子花箋記》:對鄭振鐸看法的再商榷.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2004, 3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