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祝文秀
本草稿尚未提交審核
提交前,请先查閱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下常見錯誤。 要让草稿被接受,需要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我们强烈不鼓励您創建與您自己、您所在的組織、其對手或其產品相關的條目。如果您仍要这么做,请申报利益冲突。 注意:若您提交之后,本模板出现在页面最下方,表示您已成功提交。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祝文秀
[编辑]祝文秀(1897年—1988年),原名祝振亚,女,江苏无锡人,新闻报人,邵飘萍之妻。早年在北京、天津一带唱戏,1912年2月与邵飘萍在北京举行婚礼,并改名文秀,在婚后利用女人的身份在京、津、沪一带为邵飘萍探听有价值的新闻消息,参与新闻调查。1926年4月,祝文秀在邵飘萍遭遇不测后孤身回到老家无锡西塘村,终身没有再嫁。1988年,91岁高龄的祝文秀在西塘村悄然离世。
生平
[编辑]早年
[编辑]祝文秀原名祝振亚,1897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户小商贩家庭,原本家境还算殷实,可惜后来其父因为骑马冲撞了一家古董店,损坏了许多值钱的古玩,赔光了所有家底。17岁时,祝振亚被天津一个到南方物色女孩子的戏班子相中,以一次借300元大洋安家费为条件,收她到班子里学戏,其母徐三姐则随她在戏班子内做绣工等杂活。
跟着戏班子,她辗转在京津一带,唱过京剧,也唱过梆子。由于扮相俊俏,歌喉甜美,人称“花小桃”。“花小桃”在北京时,还与梅兰芳等京剧名家有所交往。在祝振亚21岁那年,汉口闹水灾,她正在北京的一个戏班子里为义演排戏,经邵飘萍年轻时一位老师的介绍,结识了邵飘萍。
交往一年后,祝振亚为邵飘萍的孝顺打动,不顾邵飘萍职业在当时年代的危险性和其已经有了二位夫人的事实,坚持嫁给他。1912年2月,二人在北京举行了结婚仪式,先后住在北京和天津。
婚后
[编辑]婚后,邵飘萍为祝振亚改名为文秀,并将新闻工作者的“手艺”传授给她。在祝文秀的回忆中,邵飘萍与其在天津时为躲避靳云鹏内阁的司法总长朱深,不便去北京,便吩咐祝文秀乘敞篷货车到北京帮忙查找资料。到了《京报》报馆拿到书后,她就去往火车站的站台上等车回津。突然,有一个声音问:“你是祝小姐吧?”祝文秀一惊,发现身边突然出现一个人力车夫,她顿时冷汗直冒,正不知如何是好时,车夫身后走出一个颀长的身影,却是邵飘萍。 邵飘萍接过她手上的书,叫她跟这名车夫的车子走。后来回到在天津的旅馆后,她问起此事,邵飘萍便若无其事地说:“我想锻炼锻炼你。”
原来,邵飘萍一直都在跟踪祝文秀,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考验妻子是否有新闻工作者的胆量和智慧。此后祝文秀便责无旁贷地做了丈夫的好帮手,利用女人的身份为邵飘萍寻找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从此祝文秀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新闻报人,虽然不是动笔的记者,但却是如企业里的公关、警界内的线人一般。总之,是邵飘萍从未公开过的,然而事实上非常合格的“关门弟子”。
漂流日本
[编辑]随着时局的不断恶化,邵飘萍决定带祝文秀前往日本,而前两任妻子则留在国内,其中一个帮忙照顾自己的孩子,另一个负责打理《京报》的业务。
因为积蓄有限,邵飘萍与祝文秀在日本经常搬家,有些时候只能租住在破旧不堪的寺庙里。 每日三餐除了蔬菜还是蔬菜,饥肠辘辘的他们也想吃点荤腥,但是奈何口袋不允许。偶尔有一次,邵飘萍会带上祝文秀去一家中国餐厅解馋,两人痛快地大吃一顿后,发现房钱不够了,从此便再没有出去吃饭。
“莫放春秋假日去,最南风雨故人来”,这是邵飘萍为了感激祝文秀日复一日的陪伴而写下的诗句。
孤身六十年
[编辑]祝文秀嫁给邵飘萍7年了,她知道丈夫做的事会招来杀身之祸,她不敢想以后的日子,只盼望这一天永远不要来到。但1926年的一声枪响仍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为了自由,为了正义,邵飘萍走了,留下了刚满30岁的祝文秀。
她在好友张季鸾的帮助下,带着母亲徐三姐辗转在天津、上海等地,最后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回到老家无锡西塘村。不少人劝祝文秀改嫁,但都被她一口回绝了,她说:“我遇不到邵飘萍这样的人了”。
邵飘萍死后,祝文秀守寡60年,1988年,91岁高龄的祝文秀在西塘村无疾而终。
轶事
[编辑]祝文秀26岁那年,她家附近一个姓白的军阀公馆忽然增加了岗哨,戒备森严。祝文秀感觉其中肯定有料,就装扮成一个不懂事的丫头,混过一道又一道岗哨。也可能是她的个子较小,岗哨们都没有在意这个丫头的缘故,才让她有挤到公馆内探听消息的机会。
她从公馆内刺探到,这个白姓军阀及家人被刺——这是惊天大新闻。
回家后,她连忙将所看到的情况告诉邵飘萍。第二天,《京报》上就刊登了这则独家消息。为此,祝文秀得到了报馆的一件奖品——一款好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