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銅礦
斑銅礦 | |
---|---|
基本資料 | |
類別 | 硫化物礦物 |
化學式 | Cu5FeS4 |
IMA記號 | Bn[1] |
施特龍茨分類 | 2.BA.10 |
晶體分類 | 雙錐體 (mmm) H-M記號:(2/m 2/m 2/m) |
晶體空間群 | Pbca |
晶胞 | a = 10.95 Å, b = 21.862 Å, c = 10.95 Å; Z = 16 |
性質 | |
分子量 | 501.88 g/mol |
顏色 | 銅紅色,青銅棕色,紫色 |
晶體慣態 | 粒狀、塊狀、散布狀——晶體假立方、十二面體、八面體 |
晶系 | 正交 |
雙晶 | [111]穿透雙晶 |
解理 | [111]差 |
斷口 | 參差狀到亞貝殼狀 |
韌性/脆性 | 脆 |
莫氏硬度 | 3–3.25 |
光澤 | 新鮮面金屬光澤,虹彩失去光澤 |
條痕 | 灰黑色 |
比重 | 5.06–5.08 |
折射率 | 不透明 |
多色性 | 弱,但可被注意到 |
其他特徵 | 加熱後有磁性,呈虹彩 |
參考文獻 | [2][3][4] |
斑銅礦(英語:Bornite),又稱孔雀礦或或孔雀銅[5][6][7],是一種硫化物礦物,化學式為Cu5FeS4,以正交晶系(擬立方)結晶。
外形
[編輯]斑銅礦晶體十分稀有,現發現的斑銅礦晶體呈假立方,或是更罕見的十二面體或八面體,其晶面常常彎曲或粗糙不平。更普遍的存在形式是緻密的塊狀或顆粒狀集合體。[5][4][8][7]
斑銅礦新鮮斷面呈暗銅紅色,但表面易氧化而呈紫藍斑雜的虹彩。[8]一般而言,它破裂而無光澤的表面會顯現紫色、藍色和紅色斑點,[7]但與黃銅礦混合後會顯示出更多的黃色和綠色,使其色彩更加豐富。[6]實際上,它是自然界色彩最豐富的礦物之一。[7]在市場上,斑銅礦常以「孔雀礦」的名字被出售,其五彩斑斕的外表廣受兒童喜愛。[5][6]
命名
[編輯]斑銅礦最初在1725年被約翰·弗里德里希·亨克爾歸類為黃銅礦的一種。1747年,約翰·戈特沙爾克·瓦萊里烏斯為它分配了數個多單詞拉丁名,勒內·茹斯特·阿羽依在1802年把這些拉丁名進一步譯作「紫色的銅礦」(英語:purple copper ore)、「斑駁的銅礦」(英語:variegated copper ore)等。此外在1791年,亞伯拉罕·戈特洛布·維爾納把它稱作「buntkupfererz」。1832年,威廉·蘇爾皮斯·貝當(Wilhelm Sulpice Beudant)把它命名為「phillipsite」。最終在1845年,威廉·馮·海丁格把它重命名為「Bornite」,來紀念奧地利的礦物學家及無脊椎動物學家,伊格納斯·馮·伯恩。[4]在中文中,斑銅礦表面的錆色紫藍斑雜,因此得名。[8]
性質
[編輯]純淨的斑銅礦(即Cu5FeS4晶體)摩爾質量為501.84 g/mol[2],含銅、鐵、硫量分別為63.33%、11.12%和25.55%[3],但實際中斑銅礦常混有少量金、銀、鍺、鉍、銦、鉛等雜質[6][8]。它與黃銅礦、輝銅礦、赤銅礦、黝銅礦、藍輝銅礦、銅藍一樣,是冶銅的重要礦物。[5][6]在風化作用下,它可以轉化為輝銅礦;在氧化帶或地表環境下則容易轉化為孔雀石、藍銅礦和輝銅礦等。[8][7]在228℃以上的高溫下,斑銅礦會變體為等軸晶系,此變體被稱為等軸斑銅礦。[8]
斑銅礦的莫氏硬度在3到3.25之間[3],具有導電性[8],高溫下具有磁性[2]。
分布
[編輯]斑銅礦主要產於熱液礦床中,常與石英、黃銅礦、輝銅礦、磁黃鐵礦、白鐵礦和黃鐵礦等礦物共生,也產於貧硅侵入岩、偉晶岩脈和接觸變質帶中。[8][7]
在中國,雲南省的東川盛產斑銅礦。斑銅礦還產於美國蒙大拿州的比尤特和康涅狄格州的布里斯托爾、智利的丘基卡馬塔、墨西哥的卡納內阿、秘魯的莫羅科查以及哈薩克斯坦、加拿大及英國部分地區。[6][8][7]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Warr, L.N. IMA–CNMNC approved mineral symbols. Mineralogical Magazine. 2021, 85 (3): 291–320 [2022-08-12]. Bibcode:2021MinM...85..291W. S2CID 235729616. doi:10.1180/mgm.2021.4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9).
- ^ 2.0 2.1 2.2 Webmin[失效連結]
- ^ 3.0 3.1 3.2 Handbook of Mineralogy (PDF). [2022-08-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4-25).
- ^ 4.0 4.1 4.2 Mindat.org. [2022-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7).
- ^ 5.0 5.1 5.2 5.3 THE MINERAL BORNITE. [2019-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9) (英語).
- ^ 6.0 6.1 6.2 6.3 6.4 6.5 ClassicGems.net :: Bornite Gems ::. [2019-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8) (英語).
- ^ 7.0 7.1 7.2 7.3 7.4 7.5 7.6 (英)伯尼威茲. 矿物与岩石权威图鉴. 張紅波, 張曉光(譯). 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0. ISBN 9787121108617.
-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 (編).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2冊.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第26頁. ISBN 7500079583.
外部連結
[編輯]- Palache, C., H. Berman, and C. Frondel (1944) Dana’s system of mineralogy, (7th edition), v. I, 195–197.
- Manning, P.G. (1966) A study of the bonding Properties of Sulphur in Bornite, The Canadian Mineralogist, 9, 85-9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