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經濟
貨幣 | 歐元 (€) |
---|---|
財政年度 | 公曆年 |
貿易組織 | 歐盟,、WTO 、OECD |
統計數據 | |
GDP | 3.1萬億美元(2020) [1] |
GDP增長率 | 0.1% (2012) |
人均GDP | 人均 : $54,141 (2012) [2] |
各產業GDP | 農業 (1.9%), 工業 (18.3%), 服務業 (79.8%) (2012) |
1.5% (2010) | |
6.4% (2004)[1] | |
32.7 (2008) | |
勞動力 | 2821萬人 (2010) |
各產業勞動力 | 服務業 (71.8%), 工業 (24.3%), 農業 (3.8%) (2009) |
失業率 | 8.4% (2019)[2] |
3,462 € / 3,765 $, 每月 (2024) | |
主要產業 | 農產品, 機械和汽車, 飛機, 塑膠品, 化學品, 藥品, 金屬製品, 酒類, 電子品 |
34名[3] | |
對外貿易 | |
出口 | $7870億 (2012) |
出口商品 | 農產品, 機械和汽車, 飛機, 塑膠品, 化學品, 藥品, 金屬製品, 酒類, 電子品 |
主要出口夥伴 | 德國 15.88%, 意大利 8.16%, 西班牙 7.8%, 比利時 7.44%, 英國 7.04%, 美國 5.65%, 荷蘭 3.99% (2009) |
進口 | $6920億 (2012) |
進口商品 | 機械和汽車, 石油,飛機, 塑膠品, 化學品 |
主要進口夥伴 | 德國 19.41%, 比利時 11.61%, 意大利 7.97%, 荷蘭 7.15%, 西班牙 6.68%, 英國 4.9%, 美國 4.72%, 中國 4.44% (2009) |
外商直接投資存量 | $1.207兆 (2010) |
外債總額 | $4.698 兆 (2010) |
公共財政 | |
GDP的19.1% (2012 ) | |
收入 | $1.4562 兆 (2009 ) |
支出 | $1.441 兆 (2010 ) |
經濟援助 | donor: ODA $101億 (2006) [3] |
AA+ (Domestic) AA+ (Foreign) AAA (T&C Assessment) (Standard & Poor's)[4] | |
US$1916億8900萬 (2011)[5] | |
法國經濟(法語:Économie de la France)是一種採取混合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經濟模式,以強制平衡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之間比例為特點。法國政府竭力避免過度偏重或忽略某個產業,方便法國國產的商品能輕鬆完成自給自足,若以2020年的名義GDP計算,法國是目前世界第七大的經濟體。
法國為歐洲傳統的農業大國,是世界第六大農產品生產國[6]和第三大出口國[7][8],其可用農地面積高達全歐洲大陸的1/2。因此法國在歐盟中話語權巨大,它出產的紅葡萄酒、香檳酒、起司和麵包等農產品亦能大量出口並享譽世界。比起農業,法國的各類工業也較為發達且平衡,重工業和輕工業均實力不俗,以核電技術、汽車工業、航空航天業、化工材料、大型連鎖賣場等為核心持續佔據世界的先進地位。
法國的首都巴黎是它最重要的城市,屬於標準的世界都市之一[9],也是歐洲的文化藝術中心。巴黎大都會區在2018年創造了7380億美元的GDP收入(按PPP算為8820億),可以佔到全法國的1/3,呈現「超一極化」發展[10]。[11] 。根據《財富》雜誌所報導的全球500強公司的數量,它是歐洲第一多,也是全球第三多的[12]。法國的奢侈品行業全球領先,其附屬的各種時裝、皮包、鞋類、香水、時尚雜誌等產業為法國帶來眾多的文化資本[13]。法國境內名勝古蹟眾多,亦是全世界觀光客人數最多的國家,帶動其旅遊及交通產業興旺[14]。
歷史
[編輯]早在18世紀末,法國就已開始產業革命,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與其它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法國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仍占較大比重,工業企業規模過小,生產率低下,技術水平相對落後,工業就業人口近半數集中在食品和輕工業部門,至20世紀20年代,隨着冶金、有色金屬、橡膠和機械工業的興起,法國才完成產業結構的轉變,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農業,完成向工業國的過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戰後,法國動用政府干預手段,成立了以經濟學家讓·莫內為首的國家計劃總署,制定、實施了著名的「現代化與裝備計劃」,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實施國家經濟計劃的先河。法國政府把重點放在基礎產業部門,將煤炭、電力、鋼鐵、水泥、運輸、農業機械設備確定為優先發展對象,對基礎產業實行投資傾斜政策,提高工業技術裝備現代化水平。法國經濟得到迅速恢復,1948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指數已達到戰前水平。
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是法國經濟的起飛時期,在歐洲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法國把發展重心轉移到石油化工、電子和機電、汽車、高速火車、宇航、造船、通訊設備等新興工業部門,以此為龍頭帶動整個工業的全面發展。在此期間,法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高達5.7%,高於同期美國、英國、德國的增長水平。1973年,法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萬億法郎,人均國民收入首次突破2萬法郎。
1970年代中期以後,以第一次石油危機為標誌,法國經濟進入緩慢增長階段。儘管歷屆政府採取各種措施,不斷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失業率仍連番上升。法國的經濟年均增長率由1970年代末的3.25%下降至1980年代的2.25%,1990年代初進一步降至1.2%,1993年甚至陷入負增長。1994年起,法國經濟進入恢復性增長時期。進入21世紀後,法國經濟年增長率始終在1%至2%之間徘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及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更為法國經濟帶來巨大衝擊。
背景
[編輯]法國於1994至1998年間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平均為2%,2000年達到3%。如同其他歐陸經濟體,法國實際上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相對地薄弱。失業率相對地高,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統計資料,法國失業率於2008年二月達到幾乎7.5%。
自2000年全球經濟衰退,增大的貿易逆差為法國經濟的一大憂慮。然而,法國的所得不均(income inequality)(以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測量)維持低水平,相較之下,其他經濟體的所得不均皆大量增長。此外,法國的貧窮率(poverty rate)為6%,為世界上擁有最低貧窮率的國家之一(相較於英國15%與美國12%)。不過,在此必須注意的是,貧窮的定義視各國標準而定,而此類的比較並非總是相當的準確。10%的家戶掌控46%的總體資產(8,000十億(billions)歐元),相較之下,在美國10%的家戶掌控71%的總體資產,而最富1%的家戶掌控38%的總體資產。1960至2006年間,家戶平均開支中的固定支出(住宿、保險、賒帳、稅金等等)比例由22%增加至45%。
產業
[編輯]農業
[編輯]法國為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世界第二大葡萄酒生產國、第五大牛奶生產國、世界最大甜菜生產國。大規模的小麥種植為法國北部的一項特徵。牛奶及乳品、豬肉、家禽,以及蘋果的生產都集中在西部地區。牛肉產自法國中部,而水果、蔬菜,和葡萄酒的生產則分佈於法國中部和南部地區。法國為眾多農業產品的主要生產國,目前更致力於其林業以及漁業的擴展。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的實施以及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的烏拉圭回合(Uruguay Round)談判協定理應促成法國農業的改革。
法國為世界第六大農業生產國,以及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然而,70%的法國出口農產品輸出至其他的歐盟會員國,以及許多面對嚴重食物短缺問題的貧窮非洲國家(其中包括法國前殖民地)。小麥、牛肉、豬肉、家禽,和牛奶及乳品為主要的出口農產。即便美國為法國的第二大進口國,但美國必須面對來自法國國內、其他歐盟會員國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強烈競爭。美國出口至法國的農產品總計大約每年6億美元,主要包括黃豆、牧草和飼料、海產,與消費者導向產品(consumer oriented products),主要包括點心和堅果。法國則主要出口乳酪、加工食品和葡萄酒到美國,相當於每年9億美元以上。
法國農業嚴重依賴來自歐盟的補貼,相當於110億歐元。法國為歐盟內反對降低補貼的主要國家。補助使法國享有競爭優勢,卻也損害自由貿易的概念。特定的政府政策,例如將葡萄酒重新分類於「健康食品」而免課加值稅,對促進國內產業繁榮大有幫助。
工業
[編輯]法國擁有大規模且多樣化的工業基礎。法國的研究與發展經費高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3%,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排名第三。
重工業
[編輯]法國,如同許多現代工業國家,擁有大規模且多樣化的工業基礎。法國的主要工業為電信(包括通信衛星)、航太和國防、造船(軍艦及特殊船隻)、製藥、建築及土木工程、化學、以及汽車生產(2005年3.5百萬輛)。
法國材料工業基礎雄厚,擁有世界鋼鐵企業巨頭阿塞洛米塔爾集團、世界最大玻璃製品生產企業和第二大出口公司聖戈班集團、塑料加工龍頭企業奧姆尼塑料公司和塑美阿麗貝公司、世界最大的輪胎生產企業米芝蓮公司、世界建築材料的領軍企業拉法基集團。
法國是世界第四大汽車出口國。標緻雪鐵龍集團、雷諾分別是世界第八和第十大汽車生產商。
法國航空航天工業世界領先。空中巴士公司與美國波音公司並列為世界兩大航空客機製造商。歐洲直升機集團是世界第一大直升機製造商。達索航空是世界主要軍用飛機製造商之一。阿麗亞娜空間公司在世界衛星發射市場佔據重要位置。
電氣工業及核工業
[編輯]法國是世界上第二大核能生產國,核電裝機容量僅次於美國。法國國內並無石油生產,因而嚴重依賴核能發展,現在核能佔大約78%的全國電力產量,從1973年的8%,1980年的24%,及1990年的75%。核廢料儲存於再加工廠。
2006年法國電力產量淨值達548.8兆瓦特-小時(TWh),其中:
- 428.7兆瓦特-小時(TWh)(78.1%)為核能發電
- 60.9兆瓦特-小時(TWh)(11.1%)為水力發電
- 52.4兆瓦特-小時(TWh)(9.5%)石化燃料發電
- 21.6兆瓦特-小時(TWh)(3.9%)煤炭
- 20.9兆瓦特-小時(TWh)(3.8%)天然氣
- 9.9兆瓦特-小時(TWh)(1.8%)其他化石燃料(燃料油和工業副產品氣體例如高爐煤氣)
- 6.9兆瓦特-小時(TWh)(1.3%)為其他種類的發電(主要為垃圾資源回收及風車發電)
- 風車發電量由2004年的0.596兆瓦特-小時(TWh)增加到2005年的0.963兆瓦特-小時(TWh),以及2006年的2.15兆瓦特-小時(TWh),但風車發電仍然只佔0.4%的總發電量(2004年)。
輕工業
[編輯]法國是歐洲第一大藥品生產國,世界第三大藥品出口國,主要企業有賽諾菲、皮爾法伯公司、施維亞。
法國是全球最大的時尚奢侈品及化妝品生產國之一,擁有路易威登、愛馬仕、香奈兒、迪奧、蘭蔻、歐萊雅等多個世界頂級品牌。
軍火工業
[編輯]法國為世界第三大武器供應國。法國武器工業建造艦艇、槍砲、核能武器及裝備,其主要客戶為法國政府。再者,讓-皮埃爾‧拉法蘭(Jean-Pierre Raffarin)政府的超高國防經費(目前為350億(35 billion)歐元),也促成法國武器工業的成功。此外,國外需求更在法國武器工業的擴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舉例而言,法國出口大量武器至阿拉伯聯合酋長國(United Arab Emirates)、希臘(Greece)、印度(India)、巴基斯坦(Pakistan)、臺灣(Taiwan)、新加坡(Singapore)及許多其他國家與地區。
第三產業
[編輯]銀行業
[編輯]法國原有的法定貨幣為法郎,2002年加入歐元區後,以歐元為法定貨幣。法蘭西銀行是法國的中央銀行。
貿易及運輸業
[編輯]法國是全球貿易大國之一。2019年,全年對外貿易總額為15550億歐元,出口主要商品為航空航天器、日用化學品、汽車、藥品、機械設備等,進口主要商品為機電產品、運輸設備和化工產品等。主要貨物貿易國為德國、美國、意大利和西班牙。
金融業
[編輯]巴黎證券交易所是法國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也是泛歐交易所的重要組成部分。CAC 40指數是巴黎證交所最重要的股價指數,根據在巴黎證交所上市的40家大公司的股價綜合編制而成。
旅遊業
[編輯]法國為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國,每年有超過七千五百萬人次的旅客量,旅遊業為法國經濟的重要產業。1960年代,法國政府積極促進法國阿爾卑斯山區滑雪運動的發展,開發全新高海拔渡假勝地,其中包括一些全世界最寬廣的滑雪道。法國首都巴黎同樣是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城市。
當前經濟議題
[編輯]失業
[編輯]失業率自1970年代以來長期地處於高水平。
自從傑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於2002年當選連任後,讓-皮埃爾·拉法蘭(Jean-Pierre Raffarin)與多米尼克·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相繼兩屆內閣嘗試實行一些適度的「自由主義」政策以對抗失業問題:移除或減弱勞動相關法律,並降低發薪稅金以促進僱用就業。多米尼克·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推行政策幫助小型企業(企業雇員少於10人),由於財政方面的抑制因素,小型企業擴展相當的困難,這些政策同時致力幫助失業者再度就業。
- 財政獎勵
- 建立新勞動契約
- 「首次僱用契約」(Contrat Première Embauche(CPE))適用於需要僱用26歲以下年輕成人,且雇員超過20人的企業。僱主與年輕雇員雙方將皆受益於此項新勞動契約。僱主所負擔的社會福利費用將獲得三年的減免,而在契約簽定的頭兩年間,僱主將能夠任意地解僱其雇員。年輕雇員將獲得在其領域上的工作經驗而受益於「首次僱用契約」。一旦被解僱,雇員將得到政府補助及僱主的小額補償金。
- 「新僱用契約」(Contrat Nouvelle Embauche(CNE))適用於微型企業(雇員少於20人的企業)。這項契約透過社會福利費用的減免、財政方面抑制成長因素的消除、及僱用人員相關文書作業的減少,以獎勵那些期望能夠快速擴展其企業規模的僱主。契約簽定的頭兩年將被視為一段試用期,在此期間,雇員將被剝奪針對不當解僱的保護,雇員一旦被解僱將得到政府補助。一旦兩年試用期結束,雇員將成為固定的全職員工。
左派政黨及工會認為以上兩項契約將創造出不穩定且低報酬的工作,因而批評多明尼克‧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的政策。遭遇來自左派政黨及工會的激烈抗議,多明尼克‧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撤回首次僱用契約(CPE)。其後的尼古拉·薩科齊(Nicolas Sarkozy)政府也撤回新僱用契約(CNE)。
預算改革
[編輯]自從傑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於2002年當選連任後,讓‧皮埃爾‧拉法蘭(Jean-Pierre Raffarin)及多明尼克‧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的中間偏右派政府面對國家與社會福利預算赤字的不斷攀升。2004年,讓‧皮埃爾‧拉法蘭(Jean-Pierre Raffarin)提案立法改革法國社會福利體制同時並削減開支,以降低預算赤字。
經濟學家及其後政府並主張提高退休年齡以因應經濟發展需求。
反對者主要來自左派政黨,其次來自法國民主聯盟(執政內閣中的中間派政黨),他們聲稱改革提案對法國將造成不良影響,人民理應反對。反對者認為,讓‧皮埃爾‧拉法蘭(Jean-Pierre Raffarin)的改革將嚴重打擊勞工階級人口,然而同時政府卻透過補助及減稅方式,為特殊利益而揮霍公帑。他們堅稱所謂的稅金削減實際上只是將開支由國家轉移到地方稅金。2004年三月,讓‧皮埃爾‧拉法蘭(Jean-Pierre Raffarin)於地區選舉中慘敗。
參考文獻
[編輯]- ^ Observatoire des inégalités. Inegalites.fr. [2012-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7).
- ^ Eurostat Unemployment (PDF). [2012-11-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19).
- ^ Doing Business in France 2013. World Bank. [2012-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9).
- ^ Sovereigns rating list. Standard & Poor's. [14 Ma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6).
- ^ International Reserves and Foreign Currency Liquidity - FRANC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6 May 2011 [31 Ma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7).
- ^ Ilbery, Brian. Western Europe. New York, United Stat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6: Pg. 41-42. ISBN 0-19-823278-0.
- ^ France 2 Actualités & société - Tous les vidéos et replay | France tv. www.france.tv. [2022-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8).
- ^ France: the market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19 February 2021., Société Générale (latest Update: September 2020)
- ^ The global geography of world cities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14 September 2020., iied, 9 July 2020
- ^ Global Wealth PPP Distribution: Who Are The Leaders Of The Global Economy? - Full Size. www.visualcapitalist.com. [202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October 2021).
- ^ 10 reasons to move to Paris La Défense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4 November 2020., Official website of Paris La Défense
- ^ Database - Regions - Eurostat. [25 Febr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2 March 2021).
- ^ Global Cities Investment Monitor 2019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 May 2021., KPMG, 2019
- ^ The attractiveness of world-class business districts: Paris La Défense vs. its global competitors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18 July 2020., EY, November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