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克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克鼎
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公佈
大克鼎
時代西周
出土陝西省扶風縣(1890年)
現藏上海博物館
入錄2002年

大克鼎,又名克鼎膳夫克鼎中國西周晚期著名青銅,現藏於上海博物館。該鼎與大盂鼎(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毛公鼎(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並稱為「海內青銅器三寶」。[1]

出土和流傳

[編輯]

大克鼎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土於陝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的一處窖藏,窖藏中有1200多件青銅器,一同出土還有一套七件小克鼎、一套六枚編鐘克鍾),另有二件、一件。[2]

出土後被天津金石收藏家柯劭忞購得,後轉送予潘祖蔭。潘死後,其家將大克鼎連同其他寶物如大盂鼎等南遷蘇州。其後,潘家先後拒絕了端方國民政府日軍的索取,設法將大克鼎等保存在蘇州家中。1951年,潘氏後裔潘達於女士將包括大克鼎、大盂鼎在內的400餘件文物全部捐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大克鼎此後收藏於上海博物館至今。

形制

[編輯]
大克鼎銘文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腹徑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口有大型雙立耳,口沿微斂,方唇寬沿,腹略鼓而垂,稱斂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着地點比上端略寬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變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證。

紋飾

[編輯]
大克鼎一側

該鼎頸部飾有三組對稱的變形饕餮紋,相接處有突出的棱脊,凡六出;腹部飾一條兩方連續的大竊曲紋(即波曲紋),環繞全器一周。鼎足上部另飾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組。鼎耳飾有相對的龍紋

銘文

[編輯]

鼎腹內壁上有金文28行,基本上每行10字,僅一行11字,另有合文2字,重文7字,共計290字。根據銘文記載,該鼎由一位名為「克」的西周貴族鑄造於周孝王時。銘文內容分為兩段:首段記載了克對其祖父師華父的讚譽,因其功績,周王任命其孫克擔任膳夫,負責出傳王命;次段記載了周天子對克官職的冊命和賞賜,克接受任命和賞賜,於是鑄造此鼎歌頌周天子的美德,同時祭祀祖父的在天之靈。該鼎銘文筆畫圓潤,佈局完整,代表着金文文字發展的新階段。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潘達於:我與「二鼎」有個約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華東新聞》2004年3月1日第1版。「大盂鼎和大克鼎,是兩件被稱為「重器鴻寶」的西周銅鼎,與毛公鼎一道,被譽為海內三寶。」
  2. ^ 大克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網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