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瑞應寺

座標41°56′7.01″N 121°26′27.49″E / 41.9352806°N 121.4409694°E / 41.9352806; 121.440969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瑞應寺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佛寺鎮佛寺村
座標41°56′7.01″N 121°26′27.49″E / 41.9352806°N 121.4409694°E / 41.9352806; 121.4409694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領導活佛察罕殿齊活佛
開基桑丹桑布
開山時間1669年
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
瑞應寺
地址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5-4
認定時間1997年1月28日
地圖
地圖

瑞應寺蒙古族人稱「葛根蘇木」,漢族人俗稱佛喇嘛寺。位於中國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佛寺鎮佛寺村,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也是中國東北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1][2]

歷史

[編輯]

瑞應寺始建於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初具規模。[2]

據當地流傳的民間傳說,康熙八年(1669年),清朝康熙帝微服私訪來到土默特左翼旗,結識了在山洞中修煉的喇嘛(即日後的瑞應寺第一世察罕殿齊活佛桑丹桑布)後,撥出國帑興建了瑞應寺,桑丹桑布還先後13次覲見康熙帝[1]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御賜寺名「瑞應寺」,並欽賜一塊題有滿文蒙古文藏文漢文合一的「瑞應寺」藍底金字、金龍鑲邊的豎匾。[2][1]

道光三年(1823年),瑞應寺在給道光帝的奏摺中稱:「瑞應寺僧人弟子多達三千,屬民八百戶。」道光四年(1824年),道光帝賜瑞應寺扎薩克喇嘛(第四世察罕殿齊活佛)一枚行政印鑑,上刻有「土默特扎薩克達喇嘛察罕殿齊呼圖克圖之印」。[3][2]同時,土默特左翼旗王爺把瑞應寺附近的17個村屯的旗民以及土地、瑞應寺附近的24座寺廟均劃歸瑞應寺管轄。由此,瑞應寺集行政、司法、宗教權力於一體,「政教合一」,成為中國東北及東蒙古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2]瑞應寺和海棠山普安寺成為東蒙古地區的佛教中心,民間素有「東藏」之稱。[3]

瑞應寺歷世察罕殿齊活佛朝覲清朝皇帝次數甚多,以下擇其要者列出簡況:[2]

歷世察罕殿齊活佛朝覲清朝皇帝簡況
  • 康熙十五年,第一世察罕殿齊活佛赴西藏途中,在北京朝見了康熙帝
  • 康熙三十七年十月,康熙帝駕臨盛京,察罕殿齊活佛前往盛京觀見。
  • 康熙三十八年十月,達爾罕親王因為不滿清廷,欲起兵反抗。康熙帝傳察罕殿齊活佛出面調停,察罕殿齊活佛很好地完成了此項任務。
  • 康熙四十年,康熙帝駕臨熱河,察罕殿齊活佛前往朝觀,奏請擴建廟宇獲得恩准。
  • 康熙四十三,康熙帝將喜峰口外的窪爾土溫泉連同八百畝土地賞給活佛。
  • 乾隆六年,乾隆帝駕幸熱河,第二世察罕殿齊活佛前往觀見,並同達爾罕親王一起狩獵
  • 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帝駐蹕熱河離宮時,第三世察罕殿齊活佛前往朝觀。
  • 乾隆四十二年,第三世察罕殿齊活佛再度進京,參加皇太后的喪禮。
  • 乾隆四十八年,第四世察罕殿齊活佛進京朝觀乾隆帝。第四世察罕殿齊活佛曾先後九次進京朝觀皇帝。
  • 咸豐元年八月,第五世察罕殿齊活佛進京朝見咸豐帝

經過一百多年的不斷修建,瑞應寺逐漸成為依山傍水的大型建築群。寺院佔地面積18平方公里,殿堂97座、1620多間,僧眾住宅達3000多間。鼎盛時期,瑞應寺有喇嘛3000餘位。瑞應寺在民間有「有名喇嘛三千六,沒名喇嘛賽牛毛」的稱譽,在僧俗民眾中素有「東藏」的美稱。[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瑞應寺遭到嚴重破壞,建築及法物、佛像被毀,僧眾也被遣散。1984年,遼寧省確定瑞應寺為第一批恢復的合法宗教活動場所,隨後瑞應寺修復工程動工。 1994年,瑞應寺的大雄寶殿修復竣工。1997年,重建了活佛殿。1998年8月,居士們發願修建的天王殿竣工。[2]

1991年,經國家、遼寧省阜新市有關部門批准,由甘肅拉卜楞寺嘉木樣活佛銀盆選丸,按照藏傳佛教儀軌,正式認定瑞應寺第七世察罕殿齊活佛察罕殿齊·洛桑·義希成來堅措。1997年10月9日,舉行了第七世察罕殿齊活佛坐床典禮。同時期,瑞應寺活佛殿院內的一棵已枯死多年的柏樹長出新芽。[2]

2012年時,察罕殿齊活佛為第七世察罕殿齊活佛察罕殿齊·洛桑·義希成來堅措,瑞應寺住持為阿斯楞喇嘛。 [2]

建築

[編輯]

瑞應寺建築方圓十里多,其中主要殿堂有大雄寶殿、祈願殿、九大臣祈願殿以及東、西配殿,大雄寶殿外還有四大扎倉、德丹闕凌及活佛殿。周圍有五座廟宇即白傘廟、護法殿、度母廟、關帝廟、舍利廟分建於東、西、南、北山頂或山坡上。此外,還有繞寺院一周的環寺路,路旁有上萬尊石佛。[2]

  • 大雄寶殿:瑞應寺的中心建築。大雄寶殿外有四大扎倉、德丹闕凌及活佛殿,周圍有五座廟宇即白傘廟、護法殿、度母廟、關帝廟、舍利廟分建於東、西、南、北山頂或山坡上。[2]
    • 莽貞:一種大銅鍋,藏傳佛教寺院舉辦大型法會時,為僧眾和信眾做肉粥所用。當年瑞應寺的「莽貞」大銅鍋共有四口。每口鍋一頓可煮5000斤肉,2000斤米,做一頓肉粥須燒1200捆苞米秸稈。[1]
  • 四大扎倉:[2]
    • 薩尼特扎倉(因明學院):是修習因明學的場所。共計六十三間宮殿式兩層建築,由正殿、五位法王殿、大鍋房、東西配房、山門組成,兩側殿堂內藏有佛經,正殿大門內為面積300平方丈的園林,園林內設有花壇、涼亭、辯論台。[2]
    • 曼巴扎倉(醫學院):是修習醫學、藥學的場所。位於大雄寶殿東側的山坡上,共計三十三間殿堂,由主殿、配殿、山門組成。這座曼巴扎倉是蒙古地區蒙醫藥學的中心,名醫甚多。比如醫生古那,自幼便在此院學習,1949年後曾受周恩來總理接見,獲蒙醫博士學位,後來曾任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廳副廳長。[2]
    • 阿布巴扎倉(密宗學院):是修持密宗的場所。由主殿、偏殿、後殿組成,共72平方米。扎倉內保存着康熙帝使用過的驢鞭。[2]
    • 丁科爾扎倉(時輪學院):是修習時輪、天文、歷算、星卜學的場所。由主殿、藏經殿、時輪金剛殿、天王殿組成。丁科爾扎倉的喇嘛每年均編寫一部曆書,預報全年的風量、雨量以及日食月食時間。[2]
  • 德丹闕凌:在大雄寶殿西側,為宮殿式二層建築,面積21平方丈。殿內藏有第一世察罕殿齊活佛自西藏請來的部分達賴舍利子,以及黃教的祖師宗喀巴吃過乳牛之角。[2]
  • 祈願殿[2]
  • 九大臣祈願殿[2]
    • 東、西配殿[2]
  • 活佛殿:位於大雄寶殿外。[2]
  • 白傘廟:位於東北山頂。[2]
  • 護法殿:位於東南山頂,坐南朝北。[2]
  • 度母廟:位於西南山頂。[2]
  • 關帝廟:位於西南山坡。[2]
  • 舍利廟:位於西北山頂。[2]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