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後漢書:修订间差异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Liouxiao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20个用户的36个中间版本)
第2行: 第2行:
|title=後漢書
|title=後漢書
|section=
|section=
|noauthor=(南朝劉宋) [[Author:范曄|范曄]]
|noauthor=(南朝劉宋) [[作者:范曄|范曄]]


(西晉) [[Author:司馬彪|司馬彪]] {{*|(《續漢書》作者,有八〈志〉30卷補入范曄所著《後漢書》)}}
(西晉) [[作者:司馬彪|司馬彪]] {{*|(《[[八家後漢書|續漢書]]》作者,有八〈志〉30卷補入范曄所著《後漢書》)}}


註:(唐) 章懷太子 [[Author:李賢|李賢]]
註:(唐) 章懷太子 [[作者:李賢 (唐)|李賢]]

|times=劉宋
(南朝蕭梁)[[作者:劉昭|劉昭]]{{*|《續漢志》原注者}}
|type=二十四史‎
|type=二十四史‎
|notes={{wikipedia}}《'''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紀和列傳的作者是南朝劉宋時的范曄。北宋真宗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的《續漢書》八志三十卷與之合刊,成為今天的《後漢書》。
|notes=《'''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紀和列傳的作者是南朝劉宋時的范曄。北宋真宗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的《續漢書》八志三十卷與之合刊,成為今天的《後漢書》。
}}
}}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
{{檢索|後漢書}}

==四庫全書==
[[後漢書 (四庫全書本)]]

[[補後漢書年表 (四庫全書本)]]

[[後漢書補逸 (四庫全書本)]]


==紀==
==紀==
*[[/卷1上|卷一上]] 光武帝紀 第一上
*[[/卷1上|卷一上]] 光武帝紀 第一上
*[[/卷1下|卷一下]] 光武帝紀 第一下
*[[/卷1下|卷一下]] 光武帝紀 第一下
*[[/卷2|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 第二
*[[/卷2|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 第二
*[[/卷3|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 第三
*[[/卷3|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 第三
*[[/卷4|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 第四
*[[/卷4|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 第四
*[[/卷5|卷五]] 孝安帝紀 第五
*[[/卷5|卷五]]  孝安帝紀 第五
*[[/卷6|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 第六
*[[/卷6|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 第六
*[[/卷7|卷七]] 孝桓帝紀 第七
*[[/卷7|卷七]]  孝桓帝紀 第七
*[[/卷8|卷八]] 孝靈帝紀 第八
*[[/卷8|卷八]]  孝靈帝紀 第八
*[[/卷9|卷九]] 孝獻帝紀 第九
*[[/卷9|卷九]]  孝獻帝紀 第九
*[[/卷10上|卷十上]] 皇后紀 第十上
*[[/卷10上|卷十上]] 皇后紀 第十上
*[[/卷10下|卷十下]] 皇后紀 第十下
*[[/卷10下|卷十下]] 皇后紀 第十下
第53行: 第62行:
*[[/卷32|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 第二十二
*[[/卷32|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 第二十二
*[[/卷33|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 第二十三
*[[/卷33|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 第二十三

*[[/卷34|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 第二十四
*[[/卷34|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 第二十四
*[[/卷35|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 第二十五
*[[/卷35|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 第二十五
第75行: 第85行:
*[[/卷53|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 第四十三
*[[/卷53|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 第四十三
*[[/卷54|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 第四十四
*[[/卷54|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 第四十四
*[[/卷55|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傳 第四十五
*[[/卷55|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傳 第四十五
*[[/卷56|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 第四十六
*[[/卷56|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 第四十六
*[[/卷57|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第四十七
*[[/卷57|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 第四十七
第92行: 第102行:
*[[/卷69|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 第五十九
*[[/卷69|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 第五十九
*[[/卷70|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 第六十
*[[/卷70|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 第六十
*[[/卷71|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列傳 第六十一
*[[/卷71|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列傳 第六十一
*[[/卷72|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 第六十二
*[[/卷72|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 第六十二
*[[/卷73|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第六十三
*[[/卷73|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第六十三
第117行: 第127行:
*[[/卷90|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 第八十
*[[/卷90|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 第八十


==續漢書》志==
==續漢志==
*[[/注補續漢書八志序|注補續漢書八志序]]
*[[/卷91|第一]] 律曆上 律準 候氣
*[[/卷91|第一]] 律曆上 律準 候氣
*[[/卷92|第二]] 律曆中 賈逵論曆 永元論曆 延光論曆 漢安論曆 熹平論曆 論月食
*[[/卷92|第二]] 律曆中 賈逵論曆 永元論曆 延光論曆 漢安論曆 熹平論曆 論月食
第148行: 第159行:
*[[/卷119|第二十九]] 輿服上 玉輅 乘輿 金根 安車 立車 耕車 戎車 獵車 軿車 青蓋車...
*[[/卷119|第二十九]] 輿服上 玉輅 乘輿 金根 安車 立車 耕車 戎車 獵車 軿車 青蓋車...
*[[/卷120|第三十]] 輿服下 冕冠 長冠 委貌冠 皮弁冠 爵弁冠 通天冠 遠遊冠 高山冠...
*[[/卷120|第三十]] 輿服下 冕冠 長冠 委貌冠 皮弁冠 爵弁冠 通天冠 遠遊冠 高山冠...
*[[中書門下國子監牒文]]
*[[景祐刊本校語]] 


==附錄==
{{PD-old}}
*[[八家後漢書]]
{{原文沒有標點}}
{{劉宋作品}}

2023年3月26日 (日) 01:52的最新版本

後漢書
(南朝劉宋) 范曄

(西晉) 司馬彪 (《續漢書》作者,有八〈志〉30卷補入范曄所著《後漢書》)

註:(唐) 章懷太子 李賢

(南朝蕭梁)劉昭《續漢志》原注者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紀和列傳的作者是南朝劉宋時的范曄。北宋真宗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的《續漢書》八志三十卷與之合刊,成為今天的《後漢書》。
维基百科 参阅维基百科中的:東漢

四庫全書

[编辑]

後漢書 (四庫全書本)

補後漢書年表 (四庫全書本)

後漢書補逸 (四庫全書本)

[编辑]
  • 卷一上 光武帝紀 第一上
  • 卷一下 光武帝紀 第一下
  • 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 第二
  • 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 第三
  • 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 第四
  • 卷五  孝安帝紀 第五
  • 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 第六
  • 卷七  孝桓帝紀 第七
  • 卷八  孝靈帝紀 第八
  • 卷九  孝獻帝紀 第九
  • 卷十上 皇后紀 第十上
  • 卷十下 皇后紀 第十下

列傳

[编辑]

續漢志

[编辑]
  • 注補續漢書八志序
  • 第一 律曆上 律準 候氣
  • 第二 律曆中 賈逵論曆 永元論曆 延光論曆 漢安論曆 熹平論曆 論月食
  • 第三 律曆下 曆法
  • 第四 禮儀上 合朔 立春 五供 上陵 冠 夕牲 耕 高禖 養老 先蠶 祓禊
  • 第五 禮儀中 立夏 請雨 拜皇太子 拜王公 桃印 黃郊 立秋 貙劉 案戶 祠星 立冬 冬至 臘 大儺 土牛 遣衛士 朝會
  • 第六 禮儀下 大喪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薨
  • 第七 祭祀上 光武即位告天 郊 封禪
  • 第八 祭祀中 北郊 明堂 辟雍 靈臺 迎氣 增祀 六宗 老子
  • 第九 祭祀下 宗廟 社稷 靈星 先農 迎春
  • 第十 天文上 王莽三 光武十二
  • 第十一 天文中 明十二 章五 和三十三 殤一 安四十六 順二十三 質三
  • 第十二 天文下 桓三十八 靈二十 獻九 隕石
  • 第十三 五行一 貌不恭 淫雨 服妖 雞禍 青眚 屋自壞 訛言 旱 謠 狼食人
  • 第十四 五行二 災火 草妖 羽蟲孽 羊禍
  • 第十五 五行三 大水 水變色 大寒 雹 冬雷 山鳴 魚孽 蝗
  • 第十六 五行四 地震 山崩 地陷 大風拔樹 螟 牛疫
  • 第十七 五行五 射妖 龍蛇孽 馬禍 人痾 人化 死復生 疫 投蜺
  • 第十八 五行六 日蝕 日抱 日赤無光 日黃珥 日中黑 虹貫日 月蝕非其月
  • 第十九 郡國一 司隷
  • 第二十 郡國二 豫州 冀州
  • 第二十一 郡國三 兗州 徐州
  • 第二十二 郡國四 青州 荊州 揚州
  • 第二十三 郡國五 益州 涼州 并州 幽州 交州
  • 第二十四 百官一 太傅 太尉 司徒 司空 將軍
  • 第二十五 百官二 太常 光祿勳 衛尉 太僕 廷尉 大鴻臚
  • 第二十六 百官三 宗正 大司農 少府
  • 第二十七 百官四 執金吾 太子太傅 大長秋 太子少傅 將作大匠 城門校尉 北軍中候 司隸校尉
  • 第二十八 百官五 州郡 縣鄉 亭里 匈奴中郎將 烏桓校尉 護羌校尉 王國 宋衛國 列侯 關內侯 四夷國 百官奉
  • 第二十九 輿服上 玉輅 乘輿 金根 安車 立車 耕車 戎車 獵車 軿車 青蓋車...
  • 第三十 輿服下 冕冠 長冠 委貌冠 皮弁冠 爵弁冠 通天冠 遠遊冠 高山冠...
  • 中書門下國子監牒文
  • 景祐刊本校語 

附錄

[编辑]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後來方便今人閲讀,而加入標點符號的版權狀況可能是:

  1. 若由維基文庫用戶自己的方式加入標點符號,依據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及GNU自由文档许可证(GFDL)的条款释出。
  2. 1999年7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关于古籍标点等著作权问题的答复《权司1999第45号》,认为仅加标点不足以有创作性,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取代其地位)的公平和等价有偿原则,利用他人的智力劳动,至少应当支付相应的对价。此处民法通则的公平和等价有偿原则与著作权是分别的话题。
  3. 中華民國94年(2005年)4月15日,中華民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智慧財產局解釋令函存档)也認爲僅對古文加標點不足以取得新著作權。

另請參見:章忠信《著作權筆記·句讀的著作權保護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劉宋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