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急則引舌與卵,故脣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
辛死,金勝木也。〈陰氣之氣當作器〉
馬蒔曰:此言肝絕之證候死期也。肝之合在筋,其筋下聚于陰器,而上絡于舌本,故氣絕則筋急引舌與卵,其筋已先死。金日尅木,死可必矣。張志聰曰:「足厥陰之氣主筋,故氣絕則筋絕矣。」 厥陰者肝脈,肝者筋之合,謂厥陰之氣合于肝脈,肝臟之氣合于筋也。「聚于陰氣者,筋氣之會于宗筋也。筋聚于陰器,而絡于」 舌本。故脈不榮于筋。則筋急而舌卷卵縮矣。厥陰氣絕。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而肝臟之木氣絕也。
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 志先死。則一日半死矣。
馬蒔曰:「此言手足陰經之絕者,而有病證死期也。五陰者,心、肝、脾、肺、腎,皆屬陰經也。不言心包絡經者,以手少陰心經統之耳。目為五臟之精,故五臟絕則目系轉而運,此乃志已先死,所以死在一日半也。曰一日半者,蓋周五臟之表裏,而半日則餘之耳。」
張志聰曰:此總結五臟五行之氣,本于先天之水火也。心系上繫于目系,目系轉者,心氣將絕也。火之精為神,水之精為志,神生于精,火生于水,故志死而神先絕,所謂生則俱生,急則俱死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一日半者,一二日之間,陰陽水火之氣,終于天地始生之數也。
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 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馬蒔曰:「此言手足陽經之絕者,而有病證死期也。六陽者,膽、胃、大小腸、膀胱、三焦也。六陽經氣絕,則陰經與陽經相離而不相運,致腠理開泄,絕汗如珠,其死在旦夕間也。」
張志聰曰:此言六腑三陽之氣終也。《陰陽離合論》曰:「未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陰;已出地者,名曰陰中之陽。」 蓋三陽之氣,根于陰而出于陽,是以六陽將絕,則陰與陽相離矣。離則陽氣外脫,腠理發泄,絕汗乃出,而陽將終也。三陽者,應天之氣,是以旦占夕死,夕占旦死,不能終天運之一。周 尚御公曰:「此章與本經終始」 篇。《素問診要經終篇》大義相同。
「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 太陰過于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 者,皆絡脈也。」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于五指 間,上合肘中。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 先盛,故衛氣已平,榮氣乃滿,而經脈大盛。脈之卒然 盛者,皆邪氣居之,留于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 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雷公曰:「何以知 經脈之與絡脈異也?」黃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 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馬蒔曰:「此詳言經脈不可見,而絡脈則可見也。經脈者,如肺經自中府以至少商是也。絡脈者,如肺經之列缺,旁行徧歷是也。然十二經者,伏行于各經分肉之間,深而不可見。其常見者,僅有脾經之脈,過于外踝之上,與胃脈相通,無所隱焉故耳。凡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又有經絡皆盛,其唯飲酒之時,即」 如手之六經,皆有絡脈,其手陽明大腸經之絡,名曰「徧歷」 ,手少陽三焦之絡,名曰「外關」 ,雖在臂腕之間,然皆起于手之五指,手陽明則起于食指,手少陽則起于無名指,上則合于肘中。唯飲酒時,則衛氣先行于皮膚,絡脈先盛,至衛氣已平,營氣亦滿,而經脈亦大盛。凡經絡之脈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邪氣者,酒氣也,留于手之本末臂指間,設脈不動,則其熱實不免,若脈不堅,則其人必虛,脈當陷且空也,大抵飲酒之脈,斷宜動而且堅,與不飲酒之眾人,其脈不相同也,是以即飲酒時,便可以知其脈起于何指者,係何脈之動也,及《雷公》又以經絡之異,何法知之為問,蓋欲于不飲酒時而知之」 也。帝言經脈之虛實。當診氣口脈以知之。然隱而不可見者。其常也。絡脈則其脈常見。不必于氣口知之矣。
張志聰曰:「此申明十二經脈之血氣,與脈外皮膚之氣血,皆生于胃腑水穀之精,而各走其道。經脈十二者,六臟六腑,手足三陰三陽之脈,乃榮血之榮行,伏行于分肉之內,深而不見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蓋胃腑所生之血氣精專者,獨行于經隧,榮行于十二經脈之」 中,其出于孫絡皮膚者,別行于經別。經別者,臟腑之大絡也。蓋從大絡而出于絡脈皮膚,「下行」 者,從足太陰之絡,而出于足胻之街。故其常見者,足太陰過于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上行」 者,從手陽明少陽之絡,注于尺膚以上魚,而散于五指,故曰: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于五指間,上合肘中,謂行于皮膚之氣血。從手陽明少陽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