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定盦文集 (四部丛刊本)/卷中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上 定盦文集 卷中
清 龚自珍 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吴氏刊本
卷下

定盦文集          仁和龚自珍璱人𩜹

 卷中

家塾䇿问一道

问周礼保氏掌教国子以六书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瞽史谕

书名六书学三代綦重之矣古今异体或𡞞或改自仓颉史籕

以降至于炎汉书凡几变可得而陈与汉安帝时许冲上其父

南阁祭酒慎说文解字十四篇此古今书名之大宗也法后王

以小篆为质以何体为附见例可得而闻与说文形书也顾一

字有一字之形与一字之音与义而后一篆完故说者曰尔雅

广雅义书也声类音书也然则歧而为三抑治说文而经纬备

举也能发其凡与以字义而论一字有一字之本义有引申之

义有叚借之义往往引申叚借之义通行于古今而本义反晦

者能约略举之与六书之目有体有用孰为四体孰为二用能

了然胸口与二用中之叚借由古人字少固也但叚借亦必中

师法能言其枢纽与周末汉初经师口授不箸竹帛又或用方

言是故群经异师则异字自胡母生之治春秋而已然矣说文

偁经与群书之偁经异好古者又据许以改经未见其可也能

言原委曲折与许之言六书与郑众之言六书与刘歆班固之

言六书次弟小不合形声与谐声殊趣能疏别与今音古分十

七部秦以前有均之文可覆按也若依声以胪许之九千字不

独形声字而以部分厘之亦古今之奇作也能说其例与许书

所有之字当时俗字固不阑入乃群经所有之正字亦颇有不

收者况本书见于说解则有之篆文则无之所从得声则有之

本声则无之此自有其故也岂可尽以某字即某字当之与玉

篇以降可羽翼说文者凡几家或谓吕忱字林及字苑诸作虽

不作可也信与唐人说经著者孔贾陆三家其于小学之理谓

不及近儒可也曰茫乎未之闻然与不与古均各家疏于十七

部者十部十三部也密于十七部者十八部二十一部也枝派

义例之不同能胪其入出欤六书为小学之一门声又为六书

之一门等均之学又为声中之一门然则谈古均者胡为而不

屑谈等均也抑治经未暇与意者谓古均足禆经读而等均为

馀事不知古均明而经明其体尊等均明而天下之言语明语

言亦文字也其用大能一以贯之与郭忠恕汗简夏竦古文四

声韵博采古文何其伙也往往为凡将急就滂熹元尚训纂所

未及俱可信而奉之以补许氏古文之阙抑真伪杂岀也能一

言决之欤周时吉金近世岀土颇伙䀜鼎太盘而外其足证

古文者有几事欤秦汉金石往往非篆非隶意者割二分留八

分之说未尽无稽与夫解经莫如字也解字莫如经也韩氏曰

读书略识字古未有不明乎字而称经生者也诸生治经之日

久矣心知其意者其纵言之

陈硕甫所箸书序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故记曰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告

仲由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礼乐不兴刑罚不

中子游曰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古者八岁入小学教之数

与方名与其洒扫进退之节保氏掌国子之教有书有数六书

九数皆谓之小学由是十五入大学乃与之言正心诚意以推

极于家国天下壮而为卿大夫公侯天下国家名实本末皆治

后世小学废专有大学童子入塾所受即治天下之道不则穷

理尽性幽远之言六书九数白首未之闻其言曰学当务精者

钜者凡小学家言不足治治之为细儒于是君子有忧之忧上

达之无本忧逃其难者之非正不由其始者终不得究物之命

于是黜空谈之聪明守钝朴之迂𢌞物物而名名不使有遁其

所陈说艰难算师畴人则积数十年之功始立一术书师则繁

称千言始晓一形一声之故求之五经三传子史之文而毕合

乃宣于楮帛而且一戸牖必求其异向也一脯⿰酉𬐚 -- 醢必求其异器

与时也一衣裳必求其异尺寸也有高语大言者拱手避谢极

言非所当于是二千载将坠之法虽不尽复什存三四愚瘁之

士寻之有门径绎之有端绪盖整齐而比之之力至苦劳矣陈

硕甫曰是苦且劳者有所甚企待于后后孰当之则乃所称闻

性道与治天下者也乃言曰使黄帝正名而不以致上世之理

孔子之正名而终不能以兴礼而齐刑则六艺为无用而古之

儒之见诟与诟古之儒者齐类彼陟颠而弃本此循本而忘颠

庸愈乎且吾不能生整齐之之后既𡞞吾力而重负企待者于

是始以六书九数之术及条礼家曲节碎文如干事推之欲遂

以通于治天下大凡某书如干篇如干卷某书如干卷都如干

卷如目录兵部主事姚先生曰今天下得十数陈硕甫分置各

行省授行省学弟子天下得百十巨弟子分教小弟子国家进

士必于是乎取则至教不躐等且性与天道之要或基之闻矣

中书胡先生曰使硕甫自信所推毕无阂请从姚先生之言所

推犹有阂则姑舍是言整齐益整齐企待益企待总之必不为

虚待无歧谬是二言者龚自珍皆闻之因最录书指意皆识之

答人求墓铭书

藏幽之有文又从而其词炎汉以来未有改也顾礼何心哉

吾遇人求请藏幽之文辄心动不悄戚其容与区别其状之词

而来者弗许也悄戚而来者亦戚而应之怊怅铺叙既成意尚

未能和何哉古之始为是制者何心哉虽巨富贵重以贤圣至

于殷汤犹不能以争天下古今之势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

陵仁人者姑尽吾爱以附不欲速朽之义谓夫功德文章行谊

之迹与其有令闻之子孙具于辞冀哀而掩之掩之者谁与至

于冀夫掩之也而尚忍问与仁人孝子其遂忍逆计至于是抑

忍弗计至是与是求请者与为文者所皆艰言也而乃昌昌

愉愉以命之从夫乞为传为诔之义同与甚者辞曰或锡之诔

或锡之传或锡之志铭词体如是固若是其易而无择与君家

有世德法宜为文章又辱吾子诿责不可辞而犆不忍为志铭

谨𢰅上墓表

西域置行省议

天下有大物浑员曰海四边见之曰四海四海之国无算数莫

大于我

大清

大清国尧以来所谓中国也其实居地之东东南临海西北不

临海书契所能言无有言西北海状者今西极徼至爱乌罕而

止北极徼至乌梁海总管治而止(⿱艹石)干路若水路若大山小山

大川小川若平地皆非盛京山东闽粤版图尽处即是海比西

域者释典以为地中央而古近谓之为西域矣我

大清

肇祖以来宅长白之山天以东海𢌿

大清最先

世祖入关尽有唐尧以来南海东南西北设行省者十有八方

计二万里积二百万里古之有天下者号称有天下尚不能以

有一海博闻之士言廓恢者摈勿信于北则小隃望见之于西

北正西则大隃望而不见今

圣朝既全有东南二海又控制蒙古喀尔喀部落于北不可谓

高宗皇帝又应天运而生应天运而用武则遂能以承

祖宗之兵力兼用东南北之众开拓西边远者距京师一万七

千里西藩属国尚不预则是天遂将通西海乎未可测矣然而

用帑数千万不可谓费然而积

两朝西顾之焦劳军书百尺不可谓劳八旗子弟绿旗贱感

遇而捐躯不可谓折然而微夫

天章圣训之示不得已浅见愚儒下里鄙生几几以耗中事边

上之智翦人之国灭人之嗣赤地千里疑

上之仁否否有天下之道则贵乎因之而已矣假如鄙儒言劳

者不可复息费者不可复收灭者不可复续绝者不可复苏则

亦莫如以因之以为功况乎断非如鄙儒言因功而加续之所

凭者益厚所藉者益大所加者益密则岂非天之志与

高宗之志所必欲遂者哉欲因功而续加之则莫如酌损益之

道何谓损益之道曰人则损中益西财则损西益中两言而已

矣今中国生齿日益繁气象日益隘黄河日益为患大官非不

忧主上非不谘而不外乎开捐例加赋加盐价之议譬如割臀

以肥脑自啖自肉无受代者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艰

狈蹷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又或飧烟草习邪教

取诛戮或冻馁以死终不肯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以益人承

乾隆六十载太平之盛人心惯于泰侈风俗习于游荡京师其

尤甚者自京师始槩乎四方大𢪔富戸变贫戸贫戸变饿者四

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问

年岁嘉峪关以外镇将如此其相望也戍卒如此其伙也燧堡

如此其密也地纵数千里部落数十支除沙碛外屯田总计北

𦆵二十三万八千六百三十二亩南才四万九千四百七十六

亩合计才二十八万八千一百零八亩田丁南北合计才十万

三千九百零五名加遣犯有名无实者二百零四名若云以西

域治西域则言之胡易易今内地贵州一省每岁广东四川皆

解饷以给贵州无重兵官糈兵粮入不偿岀每岁

国家赔岀五六万两至八九万两不等未尝食贵州之利内地

如此新疆尚何论邪应请大募京师游食非土著之民及直

山东河南之民陜西甘粛之民令西徙除大江而南筋力柔弱

道路险远易以生怨无庸议云南贵州两湖两广相距亦远四

川地广人希不宜再徙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徙毋

庸议虽毋庸议而愿往者皆往其馀若江南省凤颍淮徐之民

及山西大同朔平之民亦皆性情强武敢于行路未骄惯于食

稻衣蚕地尚不绝远募之往必愿往江西福建两省种烟草之

奸民最多大为害中国宜尽行之无遗类与其为内地无产之

民孰若为西边有产之民以耕以牧得长其子孙哉当行者官

给每戸盘费若干每丁盘费若干议闻又各省驻防旗人生齿

日繁南漕不给大率买米而食买缎而衣若遣令回旗京师内

城不能容若再生育数年本省费又无所底驻防者所以卫

天朝也八旗子弟受

恩久忠义其所性成茍有利于

天朝者必无异心无异议也各将军议酌每大省行若干丁中

下省行若十丁盘费宜视民人加重以示优厚议闻其迁政暂

设大臣料理之七年停止议闻先期斩危崖划仄岭引淙泉泻

漫壑到西分臿南北两路后官给蒙古帐房一间牛犁具籽种

备先给大戸如千丈中戸如千丈下戸如千丈不得自占旗民

同例除沙碛不报垦外每年一奏开垦之数十年再奏总数二

十年彚查大数每年粟面稞蔬皆入其十分之一贮于本地仓

以给粮俸其地丁钱赋应暂行免纳俟二十年后再如内地交

谷外另有丁赋例有丁赋后再定解部额现在交粟面暂勿折

收银钱亦俟二十年后再如内地折银钱例设兵部尚书右都

御史准回等处地方总督一员兵部待郞右副都御史准回等

处地方巡抚一员或如直隶四川例以督兼抚不立抚似亦可布政使一员按察使

一员巡道三员提督一员总兵官三员知府十一员知直隶州

三员知州二员知县四十员府州之目十有四曰伊东府曰伊

西府伊犁东西路也曰库州府库尔喀喇乌苏也曰迪化府乌

鲁木齐也原设曰镇西府巴尔库勒也曰瓜州府哈密也曰

塔州直隶州塔尔巴噶台也以上北路曰辟州府辟展也曰沙

州府哈拉沙拉及库车沙雅尔也曰苏州府阿克苏及赛喇木

也曰羌州府叶尔羌也曰和州府和阗也曰吐蕃直隶州乌什

也曰砖房直隶州喀什噶尔也以上南路伊东府设县四以府

城为伊东县以乌哈尔里克为绥定县以博罗塔拉为博县以

干珠罕为珠县四至核议伊西府设县四以府城为伊西县以

库尔图为图县以古尔班萨里为絜县以烘郭尔鄂笼为鄂县

四至核议库州府设县三以府为库县以乌里雅苏图为旧营

县以晶河为丰润县四至核议瓜州府设县四以府城为瓜县

以苏木哈喇垓为旧堡县以赛巴什达里雅为湖县以塔勒纳

沁为土城县四至核议塔州设县二以州为塔县以雅尔为肇

丰县四至核议其镇西迪化两府现在章程已善毋庸改议南

路辟州府设六县以府城为辟县以纳呼为东辟县以洪城为

洪县以鲁克察克为柳中县以哈喇和卓为高昌县以吐尔番

为安乐县四至核议沙州府设州一县四以府为沙县以库车

为龟兹县以硕尔楚克为旧城县以托和鼐为鼐县以沙雅尔

为沙城县四至核议苏州府设州一县五以府为苏县以赛喇

木为毗罗州以帕尔满为帕县以托克三为四村县以拜城为

拜县以库什塔木为小城县四至核议羌州府设五县以府为

羌县以巴尔楚克为新迁县以呼拉玛为玛平县以哈喇古哲

什为哲县以裕勒里雅克为西夜县四至核议和州府设四县

以府城为球县以皮什雅为琳县以玉陇哈什为琅县以博罗

齐为玕县四至核议吐蕃州设县二以州为明定县以森尼木

为森县砖房州设县三以州为砖房县以塞尔门为塞门县以

英噶萨尔为依耐县四至核议武官副将以下文官同知以下

应如千员另议总督驻札伊东府巡抚驻札迪化府提督驻札

迪化府分巡安西北兵备道一员分镇安西北镇总兵官一员

同驻札镇西府分巡天山北兵备道一员驻札伊东府分镇天

山北镇总兵官一员驻札塔州分巡天山南兵备道一员驻羌

州府分镇天山南镇总兵官一员驻吐蕃州非辟州属之安乐县督抚必

皆驻北路者北可制南南不可制北昔者回部未隶

天朝无不甘心为准夷役者亦国势然也设采办红铜事务监

督一员用内务府人员三年更调驻札吐蕃州其甘肃省嘉峪

关设监督一员专司内地往准回贩易之税除稻米盐茶大黄

布绸外一切中国奇淫之物不许出关以厚其俗除皮货西瓜

外不许入关以丰其聚铜务关务皆所以剂官俸给兵糈也其

哈密辟展两郡王皆赏给协办府事官名号朔望祭祀及大礼

排班在道府之下同知之上各回城伯克中皆遴𨕖一员赏给

协办县事名号朔望祭祀及大礼排班在知县之下县丞之上

甘肃省以安西南路为尽境准回省以安西北路为首境立界

石新迁人等及旗人回人等未能知书应请于三十年后立学

宫设生员举乡试现在毋庸议其镇西迪化现已设立姑仍旧

交巡抚考试戈壁无水草处地方官踏看有可簸采金屑之地

酌立条规奏闻官缺在北路者及临戈壁者设风沙边缺如内

地烟瘴边缺之例速其升调凡近碛之郊处处设立风神祠泉

神祠岁时致祭仰祝上帝地出其泉风息于天以宜蔬宜稞颁

祝文焉大郭勒之在祀典者应几处核议大达巴之在祀典者

应几处核议文移官事往来经戈壁皆带泉水应颁制西洋奇

器物小受多利行者又宜颁设高广护风之具田中可用者

山民人王锡议令仿造夫然而屯田可尽撤矣屯田者有屯之名不尽

田之力三代既远欲兵与农之合欲以私力治公田盖其难也

应将见在屯田二十八万亩零叩给与见在之屯丁十万馀人

作为世业公田变为私田客丁变为编戸戌边变为土著其遣

犯毋庸释回亦量予瘠地一体耕种交纳既撤绿旗之屯当撤

八旗之戍中国驻防旗人往者别立册籍以别于民戸回戸既

有旗戸名目与回民有田籍者同故撤之而不患无所归也应

请将将军副都统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印房章京等一槪裁撤

其驻防之满洲索伦锡伯蒙古弁丁等戍安西北路者作为安

西北路旗戸在天山北路者作为天山北路旗戸南路者作为

南路旗戸伊犁将军所领兵最多伊东伊西地亦最大出之行

陈散之原野势便令顺无不给之患应与自内地驻防旗人新

移到者一体归地方官管辖但有事不得受知县以下杖责交

纳时应比民戸回戸酌减十分之二以偿世仆之劳如是则又

虑其单也应请设立办事大臣一员驻南路极边羌和二州之

地统领满洲兵九百名蒙古索伦兵七百名锡伯兵四十名绿

旗兵六百名共计二千二百四十名以控藩部之布鲁特哈萨

克那木千爱乌罕各国掌各国之朝贡之务铸总统西边办事

大臣印一敕文一秩正二品受准回总督节制与提督巡抚互

相节制布政使以下具申文总兵官以下带刀见以昭威重其

驻防兵丁于现在议裁彻者遴留至锐者其军装器械月饷应

照内地江甯荆州例岁一阅三岁总督一阅十岁请

旨泒威重大臣来西一大阅布鲁特哈萨克之人咸侍是为

天朝中外大疆界处以上各议现在所费极厚所建极繁所更

张极大所收之效在二十年以后利且万倍夫二十年非

朝廷必不肯待之事又非四海臣民望治者不及待之事然则

一损一益之道一岀一入之政国运盛益盛国基固益固民生

风俗厚益厚官事办益办必由是也无其次也其非顺

天心究

祖烈剂大造之力以统利夫东西南北四海之民不在此议谨

拟进上蒙古图志表文

臣伏处下士之列纵观史册之盛翘首 昭代之迹游心官书

之府仰 天章之有烂测地舆之至赜我 朝之盛乃自羲炎

尧禹以降文儒武臣目所不能殚耳所不能闻帝者号令所不

能逮史官文章所不能记有一臣于此遭遇 隆代明聪特达

能通文学能见官书能考官书能见档册能考档册能钩稽补

缀能远游能度形势能通语言文字能访问能勥记能思虑能

属词比事信或有之其福甚大求之先士无有伦比者也臣珍

梼昧乃非其伦窃见 国朝自西域荡平后有 钦定西域图

志五十卷专纪准部回部山川种系声音文字及于 国朝所

施设政事箸录 文渊阁副墨在杭州镇江扬州既富既钜永

永不朽臣考前史动称四海西北两海并曰盖阙我 朝之有

天下声教号令由回部以达于葱岭岭外属国之爱乌罕那木

干以迄于西海由蒙古喀尔喀四部以达于北方属国之鄂罗

斯以迄于北海回部为西海内卫喀尔喀为北海内卫今葱岭

以内古城郭之国既有成书而蒙古独灵丹呼图图灭为牧厂

其馀五十一旗及喀尔喀四大部纵横万馀里臣妾二百年其

间所施设英文钜武与其高山异川细大之事未有志遂敢伸

管削𥳑䚡理其迹闛鞳其文作为蒙古图志为图二十有八为

表十有八为志十有二凡三十篇私家箸述所得漏不敢仰

与官修各件絜短长于万一顾见 钦定四库书目箸录文渊

者于下士私述间蒙俛采不遗其勤凡若干种窃愿是书他日

附官书以传得箸录四库之末𥳑则无其才也而福与之并矣

述曰

圣祖

高宗文冠古后制而比之武文咸富述天章志弟一

满洲祭天则有礼书茂彼北裔亦考厥图述礼志弟二

古舞侏𠌯庙门之下号嘈者何以侑诈马述乐志弟三

人戴北斗中言匪西岀地入地测之用圭述晷度志弟四

内四十九如康田功附土默特西旗既同述旗分志弟五

如古康侯盟用刑牛画社为六理藩所区述会盟志弟六

有哲卜尊北方大师如宗喀巴宏于西陲述象教志弟七

摩腾演汉章佳赞圣彼福此宏本师所印述译经志弟八

小东大东𣾘𣾘乌龙亦有北海厥受则同述水地志弟九

古兀落素今也卡伦匪爱其兽以阹人民述台卡志弟十

贡用九白始自崇德王会征之如典属国述职贡志弟十一

教駣攻驹诂儒失𫝊北方大政以牧代佃述马政志弟十二

斨者托忒不资豪毛 国书因之落叶龙艘述字类表弟十三

民生哑哑后立文字声在形先我聪厥际述声类表弟十四

天子命舆地则必书曰讨曰巡请詹起居述临莅表弟十五

粲粲中原有削有吞浩彼诸藩岂无革沿述沿革表弟十六

林丹既夷㫄支具安如鄂承不云礽磐磐述氏族表弟十七

收其大人扈入居庸固山梅勒辖是功宗述在旗氏族表弟十

爱猷之逊鬲三百年天聪以前系阙弗全述世系表弟十九

古偁封建圣不得已因虖自然匪我锡祀述封爵表弟二十

硕矣天姬为之哈屯礼官择言匪古和婚述厘降表弟二十一

准有鄂拓蒙古之旗如我京城𠫵佐所治述旗职表弟二十二

推河二族今则乌兰名曰寄牧牛羊宴然述寄爵表弟二十三

济农岱青其汗其王漠南视之以为朔方述喀尔喀总表弟二

十四

帝姒天姬再世降灵匪戚伊勋笾于   庙庭述赛因诺颜

总表弟二十五

民贵见几智者全生四卫拉特尔安尔荣述新迁之杜尔伯特

表弟二十六

㫺也五族今也二存督之县之臣有瑰文述四卫拉特总表弟

二十七

唐努之山为北属国臣请上言置札萨克述乌梁海表弟二十

帝平罗刹尝用其人海西漠北厥居娄迁述巴尔虎表弟二十

藐吐谷浑五部无统和硕少文台吉之总述青海蒙古表弟三

  曩钦吉思逐苏勒坦何如今朝玉兹奉版附述哈萨克为

  一表

  抱羊乞钱西东奉藩偕哈萨克拱我天山附述布鲁特为

  一表以上二表用前编修徐松所述

道光元年十一月朔内阁中书龚自珍𢰅表

蒙古像教志序

夫染衣出家沙弥之律也肉食不净大慧之闻也诸肉勿食泥

洹之训也赞叹毁戒波旬之徒也然其生于边地不生地谷以

畜牧为耕作以血肉为饔飦宗教既黄相沿已久有乖坏色之

训聊别白衣之俦戒或遮之教必谅之蒙古五十一旗及喀尔

喀四部皆宗黄教黄教之祖曰宗喀巴若具云者卡巴罗阿阿鄂

也自称文殊师利之瑚必勒罕生于额纳特珂

克地而唐古特库车淖尔四卫拉特之地遍相宗祖其法嗣之

派繁衍难备述述两大支曰在藏坐床者曰到蒙古住持者在

藏坐床者又分两支宗喀巴弟一弟子曰根敦珠巴实弟五十

四辈之达赖喇嘛是为舎位岀家之第一辈递传至七辈噶尔

藏加莫磋当准噶尔扰藏时

圣祖救其乱噶尔藏加莫磋避至青海坐床

圣祖送之俾归于藏至今传付不绝皆以其呼必勒罕为之此

一支也弟二弟子号为班禅额尔德尼名曰刻珠尼曲结若具

云者刻珠尼马曲结嘉勒布格尔也至弟四辈名罗卜藏曲结

嘉勒灿者始与蒙古通自蒙古至 盛京受我

太宗皇帝册封归死后其瑚必勒罕遂有喀木之地又九传矣

此一支也两支外又有两小支一曰红帽噶玛巴一曰黑帽沙

玛纳皆称呼图克图避达赖班禅位号沙玛纳呼图克图之后

曰就衰灭噶玛巴之后近世有林沁班珠尔者称沙布咙于库

车淖尔为库车淖尔察罕诺门之属僧则并不敢号呼图克图

矣其来蒙古住持者又分三支最先者曰帕克巴巴喇密特是

其道北行之始凡六传至元顺帝时阿难达玛第喇嘛与帝争

政事怒而归于唐古忒中绝凡八九十年而索诺木札木苏重

至又十馀传至迈达哩止为一支宗喀巴有弟三传嫡嗣曰苏

尔第其瑚毕勒罕托生喀尔喀地方偁哲卜尊丹巴呼图克图

又两传进丹舒克于 世祖朝至今凡十六次瑚必勒罕号位

亚于西藏之达赖而几与班禅埓又一支也康熙间有喇嘛章

佳胡图克图自藏来朝其人乃是第六辈达赖罗卜藏札木苏

之支嗣

圣祖优礼之命其住持于多伦诺尔之彚宗寺其第二次瑚必

勒罕

世宗优礼之命其住持多伦诺尔之善因寺其第三次瑚必勒

罕赐对

高宗朝大加奖异命其来京更定大藏经咒应真名号乃取自

后汉至唐各译主所译悉以今藏语更校成又以其国首楞严

已亡借此土本四译而归又佐庄亲王办理同文韵统于四十

一年趺逝京师今又再瑚必勒罕矣是最盛而最后出又一支

也五支之徒其论轮回因果报应与古德神不灭论合其论劫

初形状天地众生日月种种成立种种岀生次序与楼炭经合

其书与符印明合其念咒与声明合自汉以来译经之例例不

翻咒疏抄之例亦不妄释咒是密语咒是秘印佛无秘密义有

秘密语既不译不疏徒恃音准音若不准妙陀罗尼虽诚求之

亦恐迂窎矣今按自修多罗至优波提舎各有神咒小者取用

禁制神鬼作诸幻术大乘之咒三世诸佛由此出兴不可思议

具如首楞严说且凡外道六师亦能幻出宫殿天龙女乐大火

大冰乃至幻一日演成极长幻长曰促成刹那境界种种灵怪

咒声灵故符佛口故又凡人世所求年命五欲诵咒皆得咒声

灵故符佛口故以上之事天竺神僧生于拉撒视为固然即蒙

古道高喇嘛尚能近似而此震旦耳根非劣耳识非殊虽有高

僧不臻神悟故𢰅象教志专以推尊因明门中声明一门而非

赞叹夫食肉衣黄堕邪师见也

蒙古水地志序

河𠧧来受者三部曰乌喇忒曰鄂尔多斯曰归化城土默特群

水南来受者七部曰喀喇沁曰土默特曰敖汉曰奈曼曰翁牛

特曰巴林曰喀尔喀左翼水东行入黑龙江未至经大川四

曰潢河曰大辽河曰诺尼江曰混同江水北行入色楞格河未

经大川三曰爱毕哈河曰土喇河曰鄂尔浑河黑龙江入

东海色楞格河径俄罗斯入北海东以黑龙江为主其目四又

其目曰受某部某某水北以色楞格河为主其目三又其目日

受某部某某水具如志以西塞小水附黄河流入中国者别为

蒙古台卡志序

惟皇地祇为主山川不能自辨自位是故古昔书有八索以政

其人民周之诸侯史氏率不能读其名存者有戎索有周索以

侯以公以郡县以城郭以行国皆将于是乎东于是乎西于是

乎南于是乎北我 国家君蒙古五十一旗喀尔喀四部地且

二百年一吏不妄行一马不妄刍一兔一鹿不妄趯走是亦有

政𢰅台卡志志邮志新邮志喀尔喀自备邮志鄂博志察哈尔

牧厂鄂博志卡伦志围场卡伦志柳子边邮康熙三十一年

议自古北口至于乌朱穆秦置台九又自独石口至于蒿齐忒

置台六又自张家口至于四子部落置台五又自张家口至于

归化城置台六又自杀虎口至于吴喇忒置台九又自归化城

至于鄂尔多斯置台八又自喜峯口至于札赖特置台十有六

新邮乾隆三十四年议喜峯口路札赖特尽处起置邮十有

四古北口路乌朱穆秦尽处起置台六杀虎口路乌喇忒大路

外置台七张家口路自四子部落尽处起置台十有六穆哈哩

喀逊为起处哈拉尼敦为住处喀尔喀自备邮东路首跕曰

尼尔得尼拖罗海曰他尔衮柴木达后路首跕曰肯特山西路

首跕曰哈拉尼敦三音诺颜首跕曰博罗布尔哈苏凡册汗册

王册妃册格格赐赙赐祭天使至皆设之汗王贝勒公等自备

夫马警晨夜伺畜牧过则彻焉鄂博以山为鄂博以河为鄂

博以垒为鄂博二十五部落如其境察哈尔牧厂鄂博以山

为鄂博以河为鄂博以垒为鄂博八旗如其境卡伦以山为

卡伦以河为卡伦以楼望为卡伦二十五部四喀尔喀如其境

围场卡伦规高以为之卡伦于陊于阪于嵞于隟山之隟

川之隟东柳于厓口西柳于济尔哈朗图柳于

塞堪达巴汉色钦又柳于阿鲁色呼又柳于阿鲁呼鲁又柳于

英格又柳于拜牲图乃西柳于库尔陀罗海又柳于纳喇苏图

和硕又柳于沙勒当又柳于锡喇札巴色钦柳于木垒

喀喇沁又柳于古都古尔又柳于察罕札巴又柳于汗特穆尔

又柳于纳喇苏图乃西枊于噶海图又柳于卓索又柳于什巴

尔台又柳于麻巴图又柳于博多克遂西柳于珠尔噶岱又柳

于苏克苏尔台又柳于卜克又柳于燕子窝又柳于卓索沟

西柳于察罕布尔台又柳于阿尔散朗又柳于 尼图又柳

于齐呼拉台又柳于布哈浑𠇍又南柳于海拉苏台又柳于姜

家营又柳于西燕子窝又柳于郭拜又柳于和罗博尔奇东柳

于巴伦克得伊又柳于乌喇台又柳于锡喇诺海又柳于纳林

又柳于格尔齐老柳在外卡伦在里故地周阹之中若为翁

牛特故地若为喀喇沁故地敖汉故地奈曼故地土默特故地

巴林故地喀尔喀左翼故地兹事严武既丽既博号令散见未

有总述于古之世帝朔未或讫也王教未或经也由今之年文

符武节所以旌也舜迹禹踵所以步也按籍受成里史之书与

蒙古声类表序

自 国语以至额讷特珂克土伯特以至天山北路准部南路

回部皆有方语则皆有字头呼韵之学而五十一旗部属及喀

尔喀四大部反无之今蒙古语言文字具在沿流以溯原因子

而识母因其自然而不惟师心之尚能之乎日不能则无为贵

聪矣但其义迾触手钩棘道出于天籁无不同法成乎人例实

不一自国书十二篇外经典白氎同为世尊之所宣说同是

阿难之所结集译祖东游震旦笔受一经之文先后数译尚尔

乖迕若夫神珙所制司马光所图与德干必特雅星哈所受通

密伞布喇所𫝊乾隆初卬承

睿指或烦定正而后胪列整齐源流明备各还其一家之言重

以准部有托忒体回部有弹舌声下士谫愚冥搜博采求其贯

通不亦劳矣今先举诸家各不同处然后准的可得而采义迾

可得而择也诸家不同约有七事按僧伽婆罗译师利问经举

五十字不空译文殊问经举五十字竺昙摩罗察译光赞般若

经举四十一字无罗义译放光般若经举四十二字鸠摩罗什

译摩诃般若经举四十二字元奘译大般若经四十三字佛驮

跋陀罗译华严四十二字实义难陀译华严四十二字地婆诃

罗译华严四十二字三藏般若译华严四十二字不空译华严

四十二字金刚顶经五十字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

六十二唱实举五十字六十二字约以十四音有重见之字故止五十也有初短次短次长三种别佛

言皆以舌齿㗋而有差别此经未经 同文韵统采摭故特详之凡十三种皆一母一声 钦

定天竺五十母西番三十母回部二十九母皆同惟

圣朝国书之母则以阿额衣鄂乌谔六字为第一类馀至十二

字不等如八拨逼以下乃十二字准部十五母则亦以阿至互七字为第一

类馀亦七字成类而非以额依等字为所生之声此例之异者

一也天竺母所生可举者一千二百一十二字西番旧六字

婀妻鸦合齐雅合赍雅合凡六所生才二十四字合新旧三十字所生可举者

共四百三十四字回部所生字单字一百七十四字连字则以

一字领二十八字轮流统领又兼本字自领本字如阿阿衣衣

乌乌之属计八百四十一字共计一千零十五字 国语则除

第一乌珠为十一部之纲其第二部起自阿衣额衣阿拉额拉

以下共生一千二百四十■字而准部十五母尚无推衍成图

之作者准部若以 国书比较只抵有 国书之第一图耳中华见溪群疑卅六字旧法

有演出十二摄各四声者又藏经十三穜惟华严实义难陀本

每卷毕唱演三节毎节十字起至十四五字不等而仍收声于

第一字是亦谱生声之例而彼十二家无闻此例之异者二也

同为母生子而所以能生又分两种 国书仿照天竺之例定

有主辅二类其字之收声于阿者定纳阿至阿二十四字为

辅字也阿至鄂六字主字也第一部之纳奴窝起皆收声于阿皆辅阿而行天竺自阿

至阿斯十六字主字也自嘎至嘎刹三十四字辅字也涅槃凡

六十二唱而佛言十四音亦具主辅之理馀如西番之三十母

即不能分主辅矣而馀十二经准之托𫻪皆不能分矣且西番

旧六字无所配合而生声实义难陀本无所配合而生声即回

部加记号之百七十四单字不能不以为子而以为二十九头

之辅也盖单字从字母生连字又从单字生比各家又中鬲一

重如算法家之有祖孙位是其特异然亦无所配合而生声司

马氏以十二摄演神珙近之矣但上为双声下为叠韵一言了

然不必谓之配合而生声此例之异者三也南北等韵各家或

用喉舌唇齿分配阴阳而难有定论惟元人周氏作中原音韵

不用分配而阴阳乃确乎不易人之喉舌唇齿皆名兼阴阳岂必分配乎周但以字区之

北人皆同之此例之异者四也恭禀 睿指 国书以阿字为

元声实抉古来圣神未发之秘胎八极于一㗋自然之符也大

藏十二种皆同天竺同准部同而间有小异者西番之不于发

声也回部之不于字头而于化单字也涅槃之不于第一而于

第四五六七也又复见第二十三字推本以谭西番自阿努之子通密伞

布喇至天竺取三十四字归删其十一加旧传纱等六字又加

两国同旧有之阿字为卅字见彻辰萨囊书则原非以为殿后

字而章佳国师叙次之小倒也回部之单字一转移而即成爱

里普固即阿也涅槃之首三𫫇以义从非必以声从也皆不岀

大圣人指授之范围矣虽小异不阂大同惟大同可胪小异此

例之异者五也中国等韵诸家旧法无文空圈记声其二合之

字独见佛经瑜伽师地论中字是也实义难陀于所生字毎

用圈于母字则始用二合室左是也三合者仅一见曷攞多是

也梁时僧祐作梵汉译经同异记辨之博而见之早矣今准部

亦只二合无三合 钦定天竺西番皆至三合谓所生字字母则以二合而止

无四合 国书回部书乃有四合回部竟至五合舌愈捷而法

愈䆳矣此例之异者六也天竺西番有纱补住吉固征卜纳啰

双纳啰哈兰答雅答克巴鲁达札麻噜乌巴达麻诸记号回部

则有则尔则白尔帕尺都则尔都则白尔都帕尺诸记号因思

大海乌巴什等之因蒙古书加圏点为 国书亦即此例盖以

形命声而不必本有其声并不必别创其形至敏捷也馀家无

之此例之异者七也今欲推见蒙古字母则诸家之法具在其

若之何而用所当用弃所当弃立于不可易之地哉按明初陶

氏曰元国字以可侯为母此言巨缪者也则恭援小儿初生之

圣训以斥之至其都数则定以十部每部之数则以三为例凡

三十声为第一总图兼用百五音隶十五类之例天山北路与

喀尔喀接壤同祖故也不以第一头为九头之纲不必于巴博

卜下收声于阿不必配有主辅而生声此则不泥于例也三十

字中有两字书成一作一声读者凡五其二十五皆单声也所

生之图首分阴阳两大支为两图何为阳以中国有平声无上

声之字为阳何谓阴以中国四声具足之字为阴此元人周德

清例也阳凡十七母阴凡十三母也阴阳各举字七倍于母馀

可以推也又使卅头以一领二十九互相领而叠书之上书大

下书小成一图得九百声回部连字例也又于三十头之下各

加一瑸都记号各成一声又于三十头之下各加一天竺雅答

克记号改成一声又于三十头之下各加一吉固记号改成一

声共又得九十声回部单字例也第五第六第七图犹 国书

总图外之十一图也其书连字样则亦 国语及天竺例也有

二合三合四合无五合参用 国语天竺西番例而不用回部

例也毎头之下必注明今蒙古语之某句某字以见图为蒙古

作也盖为图凡七为声凡一千四百有十第一母阿字阿实达之阿

第二和字和拉哈喇之和第三伊字伊苏之伊为一类第四母巴字巴拜岱之巴

第五母博字卓齐博哈之博第六卜字实喇卜之卜为一类第七母图字

之第八腾字腾吉思之腾第九坦字哈坦之坦为一类第十哲字哲卜尊之

第十一札字札木楚之札第十二春字库春之春为一类第十三苏字

舒苏之苏第十四苏图第十五索图和即阿之转索图即苏图之转如笛家之有鬲指声为一

类第十六喇字喇呼济之喇第十七拉厄字即喇第十八朗字达朗达赉

为一类第十九穆字图萨特穆之穆第二十曼字曼济鼐之曼第二十一

穆尔字穆之为穆尔犹苏索之加图此如琴家之有汎声为一类第二十二母诺尔字

诺穆亲之诺第二十三囊字他布囊之囊第二十四鼐字鼐曼之鼐为一类第

二十五丹字罗丹之丹第二十六等字鄂等答之等第二十七特字土默特之

为一类第二十八棍字棍楚克之棍第二十九肯字色彻肯之肯第三

十克字克哷之克为一类

上镇守吐鲁番领队大臣宝公书

不誉颜色已八年自珍至京师之前一月始闻西命吾师禁近

大官出万里之碛统甲一旅同朝者惜公门下士争慰公自珍

谓内廷少吾师一人

天子未阙于侍从汉大臣得罪者或削职归田里吾师犹冠三

品冠以大臣印行且翰林多不更于政部阁又不足以老公之

才吾师感激报效翻在今日故于庚午同年之公邮而西也附

区区所欲言者以讯于队下之吏吐鲁番故无领队将也自辟

展移驻后遂与四大城踠尾而五自素赉𫞩袭爵后南路无事

遂五十年矣南路之民与准部异性情懦直一异面貌平正似

内地两异其文字声音易通晓三异故天心之待之亦大与准

夷异我

高宗皇帝岂乐于穷武以炫史乘哉我

国家坐食数千城何贪于准夷哉实以准夷迫逐回人北徙而

南天愍回人之无辜故开

高宗皇帝起之鄙邑隶之天廷岀之幽谷暴之白日准夷又积

狡为叛其性恶自祖先而然气感于天而怒触于

高宗一天也是故准噶尔故壤若库尔喀喇乌苏若塔尔巴噶

台若巴尔库勒若乌鲁木齐若伊犂东路西路无一庐一帐是

阿鲁台故种者观天之不慈不佑于准部即知其不绝佑于回

部巨物不两立亦不两仆回部多古民丛丛虱虱汉世三十六

城之孽裔尚有存者天存之

高宗存之也

高宗一天也自波罗泥都霍集占助逆背德

高宗始用兵于回乌什之叛乃再用兵于回然而两和卓木之

罪视准夷之达瓦齐阿睦尔萨纳为閷乌什之酋长罪视两和

卓木为又閷微大和卓木之杀阿敏道一事地虽大

高宗不欲取民虽富

高宗不欲臣洎乎臣之取之回国亡而种姓不亡或一姓亡而

群姓不亡阿浑伯克得翎顶以从满州世臣之后甚至如乌什

之灭

圣天子且未尝如搜捕准夷例故曰

高宗一天也今之守回城者何如曰天天而已矣天

高宗而已矣邻国者国之鉴也吾师亦知乌什往事乎素诚者

旗下役也叨窃重寄为领队大臣占回之妇女无算笞杀其男

亦无算夺男女之金银衣服亦无算乌什杀素诚以叛乌什之

高宗且挞伐且怜哀

圣谕以用素诚自引咎

御制诗时以激变为言谓素诚死有馀罪纳世通卞塔海之诛

也非以失机也以平日扰回也明将军阿将军之出也非为素

诚报仇也以警群回也至圣至明未尝稍有偏护及好杀之意

嗣后各城相顾自疑自怖数十年来上赖

朝廷德厚下赖贤将军贤大臣等明示胸肝吿以

天朝虽疆回地断无喜杀回人意大臣皆奉公法屯说戸演赖

以无事今之守回城者何如曰令回人安益安信益信而已矣

信生信不信生不信不以驼羊视回男不以禽雀待回女回人

皆内地人也皆世仆也回人老于祸福最老久祭天而祈拜佛

而誓写氎而记之刻刀而铭之以乌什为恐吐鲁番为南路建

首地一王岿然有仆三千戸皆以吐鲁番为望恐之言曰莫更

为乌什矣望之言曰安得如吐鲁番矣故吐鲁番安而四大城

皆安四大城安而天山南路举安天山南路安而非回之天山

北路安天山北路安而安西南路北路举安伊犁将军无内顾

之忧兰州总督无外顾之忧如此则回部之红铜常贡于法局

回部之大头羊常充于天厨吾师乃不愧为

高宗皇帝之臣仆夫

高宗皇帝之臣仆回长之所敬也回民之所爱也郭勒之神达

巴之灵亦必福吾师矣且吾师亦知凖噶尔部之所由屠灭无

遗种乎珍又有说始噶尔丹入居喀尔喀赛因诺颜部超勇亲王未称

赛因诺颜汗时不过北陲一嗜肉之兽不但东南不近札萨克东不近

牧厂而且以西论并不有后来凖部全地亡何渐念贪渐念忿

入寇赤臣土谢两汗两汗亦有边竟细夫不胜而入控

圣祖我

圣祖乃奋天威三起而三逐之每一次之入必深于前次

圣祖之创惩之亦严于前次卒至噶尔丹弃地西走而死谓可

以集矣不幸而其兄子能收旧人又不幸而其族收其西竟地

又不幸而辗转强大不北噬而西嗥也逐回部扰青海直西藏

邻俄罗斯我

朝一祖二宗三世西顾龙颜焦劳幸而其国篡弑相继幸而三

策凌来归幸而阿睦尔萨纳来归谓可以集矣讵知幸者皆不

幸之伏不幸者又幸之伏幸不幸凡几相迸激而遂致我

高宗皇帝之大怒

帝怒于上将帅怒于下自天而下自地而上大蹂大膊千里一

赤睢盱之鬼浴血之魂万亿成群泰岱不箓天帝不直何为而

至是哉彼回部者亦有经卷亦谈因果试召阿浑而问之因何

其细果何其大抑造因之时能豫知果之至如是哉是故今曰

守回之大臣惟当敬谨率属以导回王回民刻刻念念知忠知

孝爱惜翎顶爱惜衣食唪诵经典耕者毋岀屯以垦牧者毋越

圏而刈上毋虐下下毋藐上防乱于极微积福于无形则可谓

仰体上天好生之德乃亦毋负

高宗用兵之意者哉若夫议迁议设撤屯编戸尽地力以剂中

国之民自珍另有西域置行省议一卷用厚白𥿄写上尘览珍

受恩最深受恩最早故敢越分而多言惶𢙀

上国史馆总裁提调总纂书

内阁中书本馆校对官龚自珍上书各中堂各大人各先生阁

下本馆现在续修大清一统志自乾隆三十九年书成后伏遇

今日重修欣贺无量续者纂其所未载修者订其所已成自珍

与校对之役职校雠耳书之详略得失非所闻亦非所职虽然

窃观古今之列言者矣有士言于大夫后进言于先进之言有

僚属言于长官之言僚属言于长官则自珍职校雠而陈续修

事宜言之为僭为召毁士言于大夫也后进言于先进也则虽

其言之舛先进固犹辱诲之自珍于西北两塞外部落世系风

俗形势原流合分曾少役心力不敢自秘愿以SKchar纂修协修之

采纳而仍不敢臆决其是否恃中堂以下之必辱诲之也不得

以官牍请为书一通如千条如后方

一 钦定西域图志及 皇朝文献通考四裔考皆于西边新

疆外胪属国一卷西边有布鲁特哈萨克爱乌罕纳木干安集

延痕都斯坦诸类旧志约略开载窃谓西有西属国北有北属

国北属国之情形与西国尤不同北属往往错处喀尔喀伊犂

之闲东北则错蒙古黑龙江之间 天朝亦往往用其兵力如

乌梁海则

圣祖平漠北用之

高宗平准噶𠇍用之巴尔虎则

圣祖平罗刹用之科布多七旗则以贸市至无虚月皆见忠悃

非安集延等孤悬葱𡽹者可比是故 钦定蒙古王公表传则

尝取科布多之扎哈沁一旗考其世系书其功绩以壮盟府之

藏而乌梁海一国三支分处自讨噶尔丹招降后和罗尔迈遣

使贡貂至今年班不绝在唐努山者则有和罗尔迈见档册在

阿勒坦淖尔者则有特勒伯克札尔纳克皆见档册于功不为

鲜矣于恩不为閷矣旧一统志于新旧藩服外一字不及之疑

于无此属部者然今开馆续修志似宜行文理藩院征档册将

三处乌梁海头目宰桑各部落畍送馆以便增补

一本馆现存贮

圣祖圣训及平定罗刹方略一书方略为 文渊阁未箸录之

书内各有巴彦虎事迹数条各官书于巴彦虎皆不及之但称

巴彦虎现有借牧呼伦贝尔一事按巴尔虎旧牧当在尼布楚

雅克萨城之间与内藩之乌珠穆秦地势正相直宜檄理藩院

行文黑龙江将军将其头目迁徙年月部落界移送到馆本馆

圣训方略核对之即可纂补

一扎哈沁族类虽细已蒙 钦定表传胪入宜将祃木特一旗

现在牧科布多之何所补入北属国如补乌梁海巴尔虎之例

一北之有科布多犹西之有青海也青海为部五而科布多为

部七考现在档案其不与商民通市者二部曰土尔扈特曰和

硕特其与商民交易者五部曰杜尔伯特曰额鲁特曰明阿特

曰札哈沁曰乌梁海此七者惟札哈沁得上见于表传六部无

闻表传原为纪功绩而作无功者不书一统志地书也焉得而

削之考科布多地界在喀尔喀之西北伊犂东路之东南宜行

文参赞大臣将札哈沁及六旗土界旗分一一移覆本馆开载

又此处乌梁海之与唐努山三乌梁海同异合分之故迁徙之

年月可一并移覆藉略见焉按此在科布多与哈萨克接壤之处距唐努山三支太远故疑非同

一北厄鲁特者本准噶尔绰啰斯同族阿逆未叛时首先来归

 诏隶三音诺颜部据理藩院档册偁现在附盟于齐齐尔里

克地方见旗二爵二贝子二人一偁厄鲁特旗一偁厄鲁特前

旗者是与 皇朝文献通考合旧会典称一旗先驻达拉尔河

一旗先驻喀尔喀河文献通考袭是语按

钦定王公传偁阿喇布坦一族先牧喀尔喀河后牧推河后乃

徙牧乌兰乌苏丹济兰一族先牧喀尔喀河后牧西舍穆棱后

又牧推河后乃徙牧乌兰乌苏年月皆在始皆当偁推河厄鲁

特也继皆当称乌兰乌苏厄鲁特也何有曾牧达拉尔河之文

旧典一歧矣于乌兰乌苏外别岀推河厄鲁特之号似乎以阿

喇布坦族为乌兰乌苏以丹济兰为推河者然两歧矣细绎王

公传推河始立六旗一旗是辉特一旗是贺兰山之分支与此

无涉此共四旗茂海一旗叛亡亦弗数阿喇布坦之两旗后并

两札萨克为一兄终弟及兄无嗣故其一旗则丹济兰子也旧

会典系乾隆二十六年所修此并旗年月亦难臆断大约与典

不甚相先后典乃偁乌兰乌苏为两旗而不连所谓推河者数

若曰从其朔则朔当是五旗何但二乎三歧矣旧典外余所藏

戊戌内版搢绅书与典同又王公传王公表皆偁丹济兰先封

贝子其子先封公后封贝子并无先封台吉语旧典及戊戌内

板搢绅皆于乌兰乌苏则注曰两旗贝子二人于推河则注曰

一旗台吉一人四歧矣官书处处不合再四考订惟有敬遵

钦定王公表传为的馀书盘戾纠紾而旧一统志遂一字弗及

之无可考

一所贵乎重修者谓将纠旧误补旧阙亮非抄袭沿承而已旧

一统志于两附牧地既不道及矣而于西套贺兰山厄鲁特之

下忽注云一旗系阿喇布坦裔一旗系丹济拉裔贺兰山在青

海之东乌兰乌苏在沙碛之北相去将六千里一系绰啰斯族

一系和硕特族今置和罗理名氏于不问以北人之祖先移赠

于西亦岂舛之细者矣纠而正之诸公岂有意乎

一旧志于青海下奋书云青海为四卫拉特之一于西套下又

注云四卫拉特中北厄鲁特居其一考四卫拉特皆在天山北

路准噶尔地一绰啰斯二杜尔伯特三和硕特四土尔扈特后

土尔扈特逃往俄罗斯乃补入辉特见于

高宗皇帝御制文及种种官书种种档册无弗合青海是地名

非部落名非种族名其地则和硕特族居之后辉特有居者后

土尔扈特穜有居者后绰啰斯种有居者后北方之喀尔喀穜

有居者又番僧察罕诺们汉之属僧亦编旗而处之将合此六

者而指为四之一乎北厄鲁特乃绰罗斯之一支以北为四之

一将置其全部于何称今之修官书者阅至此其谓之何

一西套厄鲁特两支一和硕特一土尔扈特皆与青海近戊戌

内板搢绅胪序青海之后不误旧会典乃于两支中夹叙一乌

兰乌苏失之矣旧一统志仅开载贺兰山之厄鲁特而不载额

济内河之土尔扈特应补

一地名半以种族而得名人皆知之至地有以人徙者无城郭

之民类然如明时兀良哈三卫福馀卫是嫡酋所居出口即是

泰甯卫岀关即是始则地因人得名继且挟地名而徙今之乌

梁海遂为 皇朝极北竟矣和硕特有借牧科布多者尝见科

布多大臣章奏遂偁其一区为和硕特矣札哈沁本西域汎卒

之称自安放科布多后北方遂增一部落称呼矣旧地名新地

名类此者极多考沿革者宜略知此

一修书宜略知钩稽法如四卫拉特三有姓独土尔扈特无姓

由后言之虽谓土尔扈特即是姓可也谓和硕特即姓和硕特

无不可也由前言之固皆以地名为姓敢据彻辰萨囊书偁其

出恭博地方定土尔扈特为恭博姓

一卫拉特是五族公共之偁各种官书独于绰啰斯一族则单

称厄鲁特不知始于何例然如西套贺兰山及青海之厄鲁特

廿有一旗者细考实非绰啰斯乃和硕特也与它处又不画一

今宜定一例连姓称绰啰斯厄鲁特而西套青海皆改书和硕

一青海四部为旗二十有九此外实尚有绰啰斯遗民一类于

乾隆二十九年前移徙而无编旗明文历来只数四大部而遗

其一旧志因仍宜一面行文贵德循化办事大臣查覆一面恭

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开载

一各处里差经纬度数旧典颇多舛如阿霸垓阿霸哈纳尔皆

左翼有之右翼无之之右翼里差断乎弗同又如科尔沁六旗

只详一旗鄂尔多斯七旗只详一旗宜行咨钦天监考补

一引书用旧说宜加排比各具体裁官书中如三通大抵沿旧

文少所发㧑如撰七音略取之

钦定同文韵统撰六书略取之

钦定西域同文志夫西域同文志专为译西而作故于国书下

先注明西域书乃次各种书而所胪仅西域地名人名山川名

若以 皇朝全代全舆论西域亦一隅之一隅自宜分类博征

备详训诂以清文鉴为主以满汉官名地名举例不得以西域

山川举例是撰 皇朝六书略而独以西域为主矣三通为本

馆朝夕编摩取材之书故特发其凡以劝慎重

一旧志驿站下云自独石口至蒿齐忒九百馀里为一路置驿

九考理藩院档册称实六百里置邮六又志于古北口喜峯口

外载乾隆三十六年之新邮而张家口外亦有新邮自穆哈哩

喀逊为新站起处哈拉尼敦为住处凡十六站何以失载又喀

尔喀汗自备之邮站亦宜略志一二俾往来天使知厥隘略

一回部风俗亦佛教之支流其人祖曰阿旦其教祖曰默赫尔

默特其师曰阿浑其同种曰穆哩斯玛奈其学问曰二令戒邪

淫戒杀戒妄语戒酒戒盗其字头始爱里普其历元亦不拘至

朔同日分杪无馀之法而自成章蔀不置闰大约为西洋新法

历书之所祖或云颇近授时历也其教实与西洋耶苏教大异

唐时流行中国之景教水经注之袄祠自是耶苏教非默赫尔

默特教皆佛典所称九十六种㫄门之一要之比于准部之黄

教食肉衣黄之制不犹未远佛意哉自珍另有内典㫄师考一

篇呈览窃按在西洋则为耶苏教在蒙古准部则为宗喀巴教

在回部则为默赫尔默特二令教风俗一门宜区以详焉以彰

兼收并畜之𦣱且盛

一西域属国如布鲁特之在南部哈萨克之在北部向于

天朝恭谨各官书只记大槪今中书徐松在西域时曾钩稽两

部世系地界沿革成两表当代奇作此可以沿用者

一西藏亦有属国犹喀尔喀之附见巴尔虎乌梁海科布多回

部之附见布鲁特安集延痕都斯坦准部附见哈萨克之例曰

廓尔喀实最大其次曰作木朗曰布鲁克巴曰哲孟雄曰落敏

汤皆宜附见廓尔喀本名巴勒布国初巴勒布三罕曰叶楞罕

曰布颜罕曰库库木罕于雍正九年各奏金叶文递哈达译出

词旨甚恭顺 命以玻瓈磁器赏之后三罕合为一故巴勒布

益强大戊申辛亥两用兵亦

皇朝巨事实也风俗形势宜备载

以上都一十八条皆举其炳炳显显者馀小事头绪尚多未易

鬯宣惧循袭而不改阙略而不补颠舛而不问茍简而不具弃

置而不道回护而不变有重修之费有重修之名将使后之专

门者靡所镜也中华文献伙有通人无甲第名位弗敢妄议惟

此类语言文字求之亲到其地者尚或懵昧答不中问可知从

事铅椠之难珍虽非绝诣自是孤学倘蒙垂择致为荣幸而于

已非有利焉不胜悚惶待教之至

与人笺

诿检各件敬检上青海本番地也番子是吐谷浑之裔唐以前

实强后少弱亦不失为大国一见逐于正德间之蒙古阿尔秃

斯再见逐于 国初卫拉特固实汗三见逐于三传之罗卜藏

丹津罗卜藏丹津者叛

世宗朝以覆固实祀故今之青海和硕特则并非固实嫡种矣

今和硕特二十有一旗是不从罗卜藏丹津叛者其馀喀尔喀

一旗辉特三旗土尔扈特四旗皆以雍正末乾隆初陆续徙往

以地未实故与和硕特分居番子故地天道好还强弱迭代今

番子之事必声言报先世之仇名近正力近强必非各旗所能

御湟中诸旗距番远尚可自活河北之帐必危自然之势也圣

者贵因天运之自然矧番子未尝获罪 天朝古未有外夷自

相争掠而中朝代为之用兵者且蒙古亦何可令之强强即弗

恭顺𫝊曰狧糠及米罗卜藏丹津之前事可为之续邪番人蒙

古皆信佛大喇嘛察罕诺门汗一旗最富盛贫番子往往赖其

牛羊以活喇嘛位号在西藏达赖之下并在漠北哲卜尊丹巴

之下仅与后藏班禅比若朝廷许进其位号许造庿宇必肯出

力以佛法两劝而两罢之不调一兵不费一粟以外夷和外夷

智之魁也今兵力物力皆非开边衅之会克则杀机动不克则

何以收事之局于事前思之惟大喇嘛虽富而弗传子虽有功

而无后患无事则无患有事则可用此

列圣尊崇黄教微指也走虽明习何敢妄论边事承咨采再四

故条出大槩以附直而勿有之义其地形道里各件程府丞昔

岁开斜方而得之者想明核走处仅一分览毕当见还也不儩

壬午十一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