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忠〈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最終版20160712 (3) 2015秋季號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8

Autumn 2015 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 1

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
──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
The Histo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kinawan
Nationalism

林泉忠

摘要
琉球曾是一個一方面向中國朝貢,另一方面又向薩摩藩
稱臣的「半獨立國家」。然而,1879年為明治日本所併吞後,
在一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先是琉球菁英前赴後繼地展開一
場可歌可泣的「復國運動」,到二戰結束初期,琉球的主要
官員與三個本土政黨不約而同地主張「離日」與「獨立」。
在經歷1950、60年代的「復歸運動」後,到「復歸」前夕,
琉球社會卻又出現一波「反復歸」浪潮。而琉球自1972年「復
歸」日本40餘年以來,「自立」與「獨立」的呼聲仍然不絕
於耳。
縱觀三起三落的琉球獨立運動的歷史,可得出該運動的
三個特徵。其一、三波獨立浪潮皆與琉球地位發生巨變有直
接關聯;其二、三波運動或受社會内部不同勢力所牽制,或
因運動本身自主性不強而導致失敗;其三、儘管三波獨立運


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法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2 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 2015 年秋季號

動均未成功,卻都成爲琉球獨立運動的重要一頁,構成具連
續性的獨立運動史,成爲影響爾後琉球社會自我認同的變遷
與思考社會發展方向的重要元素。

Abstract
Historically, Lewchew ∕ Ryukyu had been a
“semi-independent state” in that Lewchew was a tribute state of
the Empire China during both Ming and Ch'ing Dynasty and was
also made subject to the Satsuma Domain’s control since 1609.
After the annexation by Meiji Japan and Lewchew became
Okinawa prefecture in 1879, three independence movements had
since then occurred in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namely,
during the annexation, the early period in post WWII, and before
the reversion to Japan in 1972.
Taking an overview of the three independence movements,
we can derive thre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which share amongst
them. Firstly, all the movements occurred when Okinawa’s
political status was drastically altered. Secondly, the three
movements eventually failed since different powers within the
society failed to reach a consensus for independence from Japan,
or the autonomy of the movement activists was not strong enough.
Lastly, these three movements have occupied an important page
in the history of a continuous fight for independence in Okinawa
despite their failures. They also exer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self-identity of Okinawa people, as well as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directing the people on how to
develop the Okinawa society.
Autumn 2015 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 3

關鍵詞:琉球、地位、獨立、復國運動、離日、認同、民族
主義

Keywords: Lewchew / Ryukyu / Okinawa, independence


movement, political status, identity, nationalism

壹、前言
2013 年 5 月 15 日「琉球民族獨立綜合研究學會」在琉球
當地成立1,無巧不成書,一周前的 5 月 8 日中國《人民日報》
刊登題為〈馬關條約與釣魚島問題〉的署名文章,在論及解
決釣魚台歸屬問題時,強調「歷史上懸而未決的琉球問題也
到了可以再議的時候」。一時之間「琉球獨立」的議題除了
在日本與琉球當地,也在中國大陸及台灣等國際媒體與網絡
引發熱議2。

1
「琉球民族獨立綜合研究學會」由琉球籍日本龍谷大學教授(島嶼經濟
領域)松島泰勝等人發起。其主要主張有:一、琉球是一個獨立民族,
也曾是一個獨立國家,曾與亞洲各國建立外交關係、與歐美各國簽訂條
約;二、日本併吞琉球不符合國際法,併吞後的琉球淪爲日本的殖民地,
為「無國家之民族」,應儘早脫離殖民地狀態,獨立建國;三、該組織
定為「琉球民族的,琉球民族組成的,為了琉球民族的學會」;四、將
促進以獨立為目標包括臺灣在内的各地區的國際交流,為琉球獨立構建
世界網絡,開展琉球獨立的全球性運動。參見,「設立趣意書」,「琉
球民族獨立綜合研究學會」網頁 http://www.acsils.org/gaiyou(2015 年 11
月 30 日確認)。
2
參見林泉忠,〈中國「再議琉球」的三大誤區〉,《明報月刊》,香港,
2013 年 8 月號。
4 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 2015 年秋季號

誠然,琉球獨立運動或琉球民族主義之興起並非始於今
日,有關琉球地位之議論亦早已有之3。儘管日本正式據有琉
球始於 1879 年,然而一百多年後之今日,討論與研究琉球民
族主義與相關的琉球歸屬問題、琉球獨立運動及琉球社會的
認同問題等仍有其價值。
其意義主要有三:
其一,日本吞併琉球的合法性問題。琉球原為半獨立王
國,因既奉中國(明清)為正朔,向中國朝貢,也屈從於薩
摩藩(日本南部諸侯藩,大致為今鹿兒島地區),因而具「兩
屬」地位。然而,日本於 1879 年單方面武力併吞琉球,此擧
遭遇琉球方面的強烈反對,亦成爲其後琉球獨立運動興起的
起因。此外,日滅琉球之擧亦不為宗主國清朝所接受。1880
年清朝與日本就琉球歸屬問題展開談判,然雙方最終亦未正
式簽署確定琉球地位的條約。儘管日本統治琉球多年,「已
成既定事實」,然而是否因此日本就合法擁有琉球的主權,
仍有值得商榷之餘地。
其二,「第三者」之異議。1972 年美國在戰後統治琉球
27 年後將琉球「歸還」日本時,因「違反開羅宣言之精神」,
而遭受中華民國政府的反對。中華民國外交部於 1971 年及

3
從國際法觀點分析琉球之地位,包括丘宏達,〈琉球問題研究〉,《關
於中國領土的國際法問題論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頁
17-39;李明峻,〈從國際法角度看琉球群島主權歸屬〉,《台灣國際研
究季刊》卷 1 期 2,2005 年,頁 51-81;陳荔彤,〈琉球群島主權歸屬:
歷史角度與國際法〉,《東海大學法學研究》期 22,2005 年 6 月,頁
1-28;徐勇,〈戰後琉球政治地位之法理研究與戰略思考〉,《戰略與
管理》2010 年第 3、4 期合編本等。
Autumn 2015 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 5

1972 年發表聲明,反對美國未經與包括中華民國在内的二戰
時期的主要戰勝國商議,而單方面將琉球「交還」日本,此
一立場維持至今4。中華民國作爲琉球前宗主國之繼承者,長
期堅持對琉球地位之異議,亦使「國際社會」5對琉球地位與
「琉球獨立」問題的關注,並不因時間的推移而消失。
其三,「琉球獨立運動」源遠流長、延續至今。儘管琉
球人在日本與美國統治時期在摸索自我身份與民族認同上經
歷了跌宕起伏的曲折道路,然而「琉球獨立」之精神與運動
在漫長的歲月中並未消失,不僅構成具連續性意義的「琉球
獨立運動史」,亦在每個歷史階段,對琉球社會思考未來發
展方向產生不可忽略的影響,並且時常成爲琉球社會菁英尋
求解決與日本的深層矛盾及美軍基地問題的選項之一。而從
民族自決的視角而言,「琉球獨立」亦有其不可剝奪之正當
性。
本文旨在透過分析近現代以來三波跌宕起伏的「琉球獨
立運動」之歷程,探討琉獨運動與琉球民族主義之特徵與本
質。

4
就日本共同社駐台記者向中華民國外交部查證當下台灣官方對琉球地
位之立場,外交部於 6 月 7 日書面回復,内容先是言及 1971 年及 1972
年外交部的兩次聲明,繼而就琉球之地位問題重申:「中華民國政府一
貫主張,應由包括中華民國在內之二次大戰期間主要盟國,根據開羅會
議宣言及波茨坦會議宣言揭櫫之原則,共同協議處理。美國未經應循之
協商程序,片面將琉球群島連同釣魚臺列嶼行政權交付日本,中華民國
政府至為不滿與遺憾。我政府對琉球群島地位問題之立場迄今並無改
變」。
5
中華民國是當下唯一仍對琉球地位維持異議的國家,包括中華人民共和
國在内並未提出異議。
6 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 2015 年秋季號

貳、琉球地位之變遷
「琉球獨立運動」之興起,既與琉球國時期獨特的國家
地位密不可分,亦與近代以來琉球地位屢次發生轉折之經歷
息息相關。換言之,欲探討「琉球獨立運動」之由來與興衰,
應先釐清歷史上琉球地位之變遷。
回溯歷史,儘管琉球社會擁有滄桑複雜、曲折弔詭的歷
史經驗,然而整個歷史脈絡卻是比較清晰的。琉球於 1429 年
建立統一王國,直至 1879 年為明治日本所併吞爲止,王國一
共維繫 450 年之久。琉球國由始至終一直被納進「中華世界
體系」6(或稱「華夷秩序」
)裡面,幾乎不曾中斷,即使在明
清交替時期,與「天朝上國」皇帝之間的「朝貢――冊封」
關係也很快得到恢復。其實,琉球向中國朝貢始於其前身的
「三山」7時期。明洪武 5 年(1372 年)
,「三山」裡的「中山」
「山北」與「山南」也隨後跟進8。
率先遣使向明朝朝貢,

6
「華夷秩序」的本質是前近代東亞地區長期存在的一種世界體系,筆者
根據該特徵提出「中華世界體系」 ,取代古色古香的「華夷秩序」 ,也有
別於美國學者費正清提出的「中華世界秩序」 。參閲林泉忠,林泉忠, 〈「辺
境東アジア」 :新たな地域概念の構築〉《国際政治》第 135 期,2004

年 4 月,頁 133-152。
7
「三山」為「城堡時代」之後期。「城堡時代」大約始於 12 世紀,其
間號稱「按司」的豪族各自據地築城,出現群雄割據的局面,直至 1322
年左右才形成三大勢力。
8
「三山」之所以爭相向中國朝貢,根據沖繩史學家高良倉吉之說,乃爲
樹立各自的王統合法性,以及獲取當時的貿易參與權。見高良倉吉,《琉
球王国の構造》,東京:吉川弘文館,1987 年,頁 13-16。另外,與「琉
球」以及國王的姓氏「尚」一樣,「三山」的稱謂亦為中國皇帝所賜,
其中「山」有島或國的含義,見新城俊昭編,《高等学校琉球・沖縄史》
(新訂・増補版),那覇:工房東洋企画,2001 年,頁 36。
Autumn 2015 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 7

中琉之間的宗藩/封貢關係長達 5 百年之久,其間中國極
少直接介入琉球的内政。不過,琉球的建國以及王國初期的
運作卻與明朝有密切的關係。譬如,「三山」時期就有程復、
王茂、葉希尹、懷機等來自明朝的人才得到重用,他們多位
居國相乃至攝政,其中最爲人所知的是輔助中山王的懷機。
懷機除了妙用兵法,直接促使尚巴士統一琉球外,還主導王
宮首里城與那霸港的建造,並開啓與南洋的貿易關係9。明朝
與琉球的密切關係,還包括關係伊始就接受琉球定期派遣官
生10前往國子監就學,並賜琉球「閩人三十六姓」11,以協助
王國之營運。
然而,不受第三者干涉的中琉宗藩關係,到 1609 年卻遭
遇歷史性衝擊。日本薩摩藩於該年派兵入侵,琉球從此被迫
暗地裡向日本稱臣,定期交納沉重的賦稅。此後 270 年間,

9
然而,究竟懷機如何前來琉球,至今未有定説,其中較有力的説法,是
接受明朝皇帝的派遣,前來輔助琉球的建國。
10
官費留學生。多被派往北京國子監就學,由中國提供學習與生活費。在
該制度下,從 1392 年至 1869 年期間,琉球共派遣了 24 期 126 名官生。
除此之外,還有私費留學的稱「勤學」,多前往福州,以「琉球舘」
為據點,其人數則為官生之數倍之多。參閲新城俊昭編,前引書,頁
39-40。
11
顧名思義,「閩人三十六姓」來自中國福建省,為明皇洪武帝所賜,目
的為輔助琉球王國政治、外交、經濟、文教、技術等領域之運作。移
居琉球的「閩人三十六姓」聚居那霸,形成具獨特地位與文化風格的
久米村,也稱「唐營」或「朱明府」。有關「閩人三十六姓」以及久
米村等﹐參閱太田良博,《間違いだらけの沖縄史――陰の王国「那
覇朱明府」》,那覇:月刊沖縄社,1983 年。田名真之,〈古琉球の
久米村〉,收入《新琉球史――古琉球編》,那覇:琉球新報社,1992
年,頁 223-258。田名真之,〈近世久米村の成立と展開〉,《新琉球
史―近世編》,那覇:琉球新報社,1992 年,頁 159-180。
8 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 2015 年秋季號

琉球遭受到薩摩的經濟壓榨與政治控制12,然而薩摩與琉球的
關係並未公開,使得琉球的國體得以續存,而中琉的宗藩關
係也繼續得到維繫。如此一方面奉中國為正朔,安於「中華
世界體系」內,而另一方面又屈服於日本,接受某種程度控
制的「雙重附屬國」身份,戰後琉球的史學家們稱之爲「兩
屬時代」。
如今琉球社會不少歷史記述,傾向認為「獨立的琉球王
國在薩摩入侵後喪失了獨立性」
。然而,客觀而言,在此之前
琉球已為中國之藩屬,並非完全獨立的王國,只是薩摩之介
入,進一步削弱琉球的獨立性。另一方面,琉球作為有一定
自主性的一國地位,在步入近代時期也相繼得到一些歐美國
家的承認。這種可能蛻變成近代主權國的地位,從 1854 年琉
球與美國簽署《琉美修好条約》
、1855 年與法國簽署《琉法修
好条約》以及於 1858 年與荷蘭簽署《琉蘭修好条約》都可以
得到佐證 13 。整體而言,琉球一方面為中國與日本的「附屬
國」
,另一方面又能維持自己的國體。因此,其王國時代的地
位,著實應視為「半獨立王國」。

12
位於日本九州的薩摩藩於 1609 年入侵琉球後﹐於那覇設立的「在番奉
行」在佔領初期直接干預了琉球的內政﹐包括王府高層人事等。然而﹐
1624 年以後「在番奉行」實質上所執行的功能﹐被指基本上祇停留在
監視琉球王府﹐監督上繳年貢上﹐並沒有長期地直接掌握琉球王府的
最高決策權。因此有關薩摩的「統治琉球」說﹐實值得商榷並有待進
一步研究。
13
參見林泉忠,〈琉球與美法蘭三份修好條約之意義:探討其作爲「獨立
國家」之性質〉,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
專題中心海洋史研究,「第14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萬國津
梁—東亞海域史中的琉球」,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
心,2013年11月29日-30日。
Autumn 2015 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 9

琉球在歷史上相對獨立的地位與所經歷的「萬國津梁」
的繁榮時代14,不僅成爲琉球民族認同者的鄉愁,也成爲獨立
運動正當性最重要的歷史資源。

參、琉球國之覆亡與復國運動之興起
琉球國的命運在步入近代的過程中,終於在大清王朝衰
弱、大日本帝國崛起之際走到了盡頭。1879 年日本併吞琉球,
易為「沖繩縣」
。自此,琉球民衆在漫長的一百多年期間,無
休止地地探索自己的身份認同及與日本的關係,其間也出現
幾波較大的獨立運動。
第一波「琉球獨立運動」因 1879 年日本併吞琉球而出現。
這波反對日本吞併與統治的復國運動,自 1875 年日本政府要
求琉球脫離與中國關係起,大約至 1895 年甲午戰爭結束爲
止。由於運動的最重要形態是前往中國求援,參加者為當時
負責取締的日本當局稱之爲「脫清人」
,該運動也因此被官方
冠予「脫清運動」
。不過,從運動的本質而言,筆者以爲應稱
之爲「琉球(抗日)復國運動」較爲妥當15。
該運動在為期約 20 年期間,除了向中國求援外,也包括

14
「萬國津梁之鐘」原懸挂於琉球王宮首里城正殿,為琉球第一尚氏王朝
的第六位國王尚泰久王於 1458 年所鑄造。當時琉球已與中國建立冊
封、朝貢關係,在中國影響滲透力強的東亞與東南亞地區進行海上貿
易,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號稱「萬國津梁」。銅鐘之銘文亦
自豪地刻下當遠扇和夏之仁風……。銘文清楚勾勒琉球的位置以及與
中國、日本、朝鮮的關係。
15
參見林泉忠,〈「琉球抗日復国運動」再考:時期区分と歴史的位置付
けを中心に〉,《政策科学・国際関係論集》第 6 期,2003 年 3 月,
頁 59-115。
10 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 2015 年秋季號

向駐東京各國使節求助、原琉球高官拒絕就任新職、原高級
官員間反對吞併的聯署、罷工罷市、滲透到各地的「血判書」
聯署16、暴動17、流亡中國、殉國等多種形態,其中以前高官
為首的社會菁英到中國求援的活動為期最久。
琉球菁英奔走中國,展開漫長的求援運動始於 1876 年 12
月 10 日,受最高官職三司官毛有斐(池城親方安規)之「内
命」
,向徳宏(幸地親方朝常)攜帶國王尚泰之諮文、與蔡大鼎
(伊計親雲上大鼎・慶賀使大夫)、林世功(名城里之子親雲
上)、龜山里之子親雲上(評定所筆者主取,唐名未詳)等 19
人出發前往中國18。翌年 4 月初抵達福州後,與因受日本強行
命令中止進貢而滯留福州琉球館的琉球進貢使毛精長(國頭
親雲上盛乘)等合流。其後,在接受向徳宏等之訴求後,閩
浙總督何璟與福建巡撫丁日昌聯名於 6 月 24 日由福建布政司
轉送尚泰王的上奏諮文19。

16
「血判書」即俗稱的「生死狀」。以抵制日本的統治爲主旨的該「血判
書」寫明凡因抵制日本而遭殺害者,其妻兒由同村聯署者共同撫養,
違反者可誅之,其家屬也將被放逐。
17
因日本對琉球的吞併而引發唯一的一起暴動,發生於 1879 年的宮古
島。背景為簽署了「血判書」的下地利社違約受僱為日本警察翻譯,
而遭村民視爲叛逆者,其後下地因欺淩村婦而引發村民不滿並發展成
暴動,爲數上千的村民將下地圍剿並將之處死,史稱「贊成事件」(違
約贊成歸順日本)。
18
沖縄県沖縄史料編集所編,《沖縄県史》13:沖縄県関係各省公文書2,
1966 年,頁 275。
19
赤嶺守,〈琉球復旧運動の一考察〉,收入地方史研究評議會,《琉球
・沖縄―その歴史と日本史像》,東京:雄山閣出版,1987 年,頁
199。西里喜行編,《琉球救国請願書集成,沖縄研究資料 13》,東京:
法政大学沖縄文化研究所,1992 年,頁 54。
Autumn 2015 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 11

圖一 前往中國求援之琉球復國運動菁英(1896 年。那霸市政府提供)

其後,琉球菁英前赴後繼,歷時二十多年不斷有人前往
中國,而自 1877 年至 1885 年期間,琉球方面向恭親王及總
理衙門遞交向中國求助的請願書中,目前已確認的達 31 封。
其内容主旨主要為請求天朝出兵驅逐「倭奴」以「復君」
、「復
國」
。此外,請願書的行文也洋溢著對中國的忠誠,譬如 1883
年 12 月 3 日由前進貢正使向文光呈至禮部的請願書中,就明
確表述永遠效忠中國的決心:
以聖朝之聲威亟賜天討,復國復君,永遠為中朝之藩屬,
仍修貢職,以守封疆奉宗社。即至國主,下及臣民,憶萬千
年,均既戴皇恩憲徳20。
其間,林世功於 1880 年 11 月 20 日因感復國無望而於北
京自刎殉國21。其餘的復國運動菁英除了在運動失敗後返回琉

20
見王彥威(弢夫)、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北平外交史料編纂處
刊本,巻三十七),1932 年-1933 年;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年,頁 674-675。西里喜行編,《琉球救国請願書集成》沖縄研究資料
13,東京:法政大学沖縄文化研究所,1992 年。
21
爲數不多的殉國者中,以林世功(名城里之子親雲上)的事績最爲人所
知。林,出身久米村,最後一期官生,官職通事,生前寫給恭親王奕
12 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 2015 年秋季號

球外,堅持不返回日本統治下琉球的也不乏其人,包括於 1879
年客死福州的運動領袖向徳宏。向徳宏在琉球覆亡後不久的
1879 年 7 月呈交予李鴻章的請願書中,表達了與日本「不共
戴天」22與「生不願為日本國屬人,死不願為日本國屬鬼」的
民族氣節23。
至今已獲確認,散落在福州等地的復國運動菁英的墓碑
有八座,包括蔡以恭(湖城以恭)
、毛精長、毛有慶(龜川盛
棟)
、王大業(國場)大業、古波蔵牛、真壁朝正、嘉手納良
祥、内間某等24。
復國運動最終因中國未能派兵前往琉球,而琉球本身無
力單獨抵抗日本而以失敗告終。此一時期處前近代與近代交
接時期,運動參與者多仍視清朝為「天朝上國」
,但同時也在
這一場復國運動中,確認了對琉球強烈的認同感。從四十多
封琉球復國陳請書以及運動參與者所留下的詩文中 25 ,有關
「敝國」的表述均指琉球,其中所流露出的愛國情懷,隨處
可見。儘管運動沒有獲得成功,然而運動本身成爲「琉球認
同」得以確認和普遍化的重要契機。因此,這場運動可視爲

訢的請願書中寫到:稟為一死泣請天恩迅賜救主存國……。林之殉國
經過,參閲西里喜行,〈琉臣殉義事件考〉,《球陽論叢》,那覇:
ひるぎ社,1986 年。
22
〈向徳宏呈交直隷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書函〉1879 年 7 月 3 日,收
錄於《李文忠公全集》譯署函稿巻 9,頁 19-22。
23
同上。
24
後田多敦,《琉球救国運動:抗日の思想と行動》,那霸:出版舍
Mugen,2010 年,頁1。
25
除了遞交給中國的求援請願書外,也有 16 封提交給日本政府要求撤回
併吞琉球決定及一封提交給荷蘭駐日公使訴説日方不義的請願書。
Autumn 2015 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 13

近現代「琉球民族主義」的起點26。
「復國運動」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過於依賴外力,期待
中國救援,而自主意識較弱,加上社會内部隨著日本實效統
治之推移,在是否接受現實方面出現分歧,其間「主流反日
派」(頑固黨)與「非主流親日派」(開化黨)兩大勢力逐漸
出現消長的現象。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歷史性地敗給日本,使得琉球復國無
望,其後琉球年輕知識菁英積極重新思考琉球的生存之道,
為減少受到日人的歧視,自主地掀起一場「當日本人」的社
會運動27,配合日本新政以來所極力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同
化政策。

肆、二戰結束初期的獨立浪潮
經過慘烈的沖繩戰役後,琉球於 1945 年經歷另一次政治
地位的變遷。戰後美國佔領琉球並開始長達 27 年之久的統
治。如此的巨變,引發琉球社會呈現出一股脫離日本,傾向

26
林泉忠,〈「琉球抗日復国運動」再考:時期区分と歴史的位置付けを
中心に〉,《政策科学・国際関係論集》第 6 期,2003 年 3 月,頁
59-115。
27
在這場運動中,兩位知識菁英扮演了影響深遠的重要角色。其中一人是
其時輿論界著名的文化人太田朝敷(1865-1938)。太田「連打噴嚏的
樣子也要學日本人」的名句成爲該時期同化運動的象徵。而被稱爲「沖
繩學之父」的大學者伊波普猷(1876-1947)除了著文力陳「琉球處分
為奴隸解放之擧」,為日本吞併琉球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問題解套外,
說其花畢生的精力所鑽研的學問是在證明琉球與日本本為同一祖先,
以支持其主張的「日琉同祖論」也不為過。這一場「自下而上」的自
發性民間同化運動,可定位為琉球的第一波「日本民族主義」運動。
14 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 2015 年秋季號

獨立的浪潮28。這股「離日」與「傾獨」浪潮,一方面可以從
當時琉球出身的政府要員時而發出具琉球主體性色彩的言論
加以佐證外,另一方面也可以從 1947 年前後成立的三個本土
政黨的黨綱中得到印證。
首先,在戰後初期的琉球官員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為
志喜屋孝信。戰爭結束後美國開始著手籌組配合美軍統治的
琉球行政機構,許多當地菁英也被納入其中。志喜屋孝信於
1945 年 8 月 15 日獲委任為「臨時沖繩人諮詢委員會」29議長。
他在上任時,明確表示「決意再現沖繩的黄金時代」、「銘記
蔡温先生的時代,推動沖繩的發展」
。蔡温被譽爲琉球國歷史
上最偉大的政治家30,志喜屋的表述,充滿對琉球歷史的鄉愁
與重建琉球的使命感。

28
林泉忠,〈戦後初期沖縄諸政党の独立論:失敗した民族主体性回復の
試み〉,《沖縄関係学研究論集》第 4 期,1998 年 8 月,頁 63-76。
29
「臨時沖繩人諮詢委員會」為同月 20 日正式成立的「沖繩諮詢會」之
前身。「沖繩諮詢會」為美軍統治琉球時期首個行政機構,其運作直
至 1946 年 4 月成立「沖繩民政府」為止。
30
蔡溫(1682-1872),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與儒者,為
明永樂年間由福建移居琉球「閩人三十六姓」之後裔,早年以勤學身
份至福州琉球館求學,返琉後走向仕途,於 1728 年至 1752 年出任琉
球的三司官,在職期間,曾對琉球的山川進行疏導,並制定了保護山
林的一系列政策,以及鼓勵發展農業、手工業的方針,使琉球王府的
財政收入大為提高。他還制定《位階定》 ,對琉球的政治制度和位階制
度進行改革。蔡溫被「沖繩學之父」伊波普猷譽為「琉球五偉人」之
一,至今仍受琉球人尊崇。參見林泉忠, 〈另類唐人街:琉球久米村與
「閩人三十六姓」〉 ,「唐人街的過去、現在、未來(二)」學術座談會,
臺北:華僑協會總會,2013 年 1 月 25 日,頁 4。
Autumn 2015 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 15

圖二 「沖繩諮詢會」成員合影,左三為志喜屋孝信。
(1945 年 8 月 20 日。沖繩縣公文書館提供。)

翌年 6 月 7 日,志喜屋獲委任為琉球民政府知事,當天
他發表感想:
「知事及各部長的職位由沖繩人擔任,此為前所
未有之事,正是沖繩黎明期(之到來)」31。
1947 年琉球三個本土政黨相繼成立,未來琉球地位歸屬
如何,成爲當時三大黨在政治主張方面的熱議焦點。值得注
目的是,三大黨無一主張未來琉球應當「復歸日本」
,而是紛
紛向「琉球獨立」傾斜。
成立於 6 月 15 日的沖繩民主同盟在組黨時,宣稱:
「我們期待由沖繩人自己來解放沖繩,並作爲新沖繩的
先驅行動起來。沖繩因日本政府的暴政與侵略主義,慘遭悲
慘的命運。被淪爲焦土的沖繩是沖繩人的沖繩,只有具備如
此自覺,纔有可能重建……」。

31
在琉球歸屬問題上,志喜屋孝信於 1947 年 7 月 25 日在會見美國新聞記
者團時稱:「雖有少數人希望歸屬日本,但是大部分人希望在美國的保
護下建設平和的國家」。
16 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 2015 年秋季號

在九條組黨口號中,沖繩民主同盟在第一項即明確寫
道:「建立沖繩人的沖繩」,而在同年 9 月該黨的政策協議會
上定下的「恒久政策」中的「政治」三項目的第一條即為「建
立獨立共和國」32。
7 月 20 日成立的沖繩人民黨33是信仰共產主義的前衛政
黨,該黨政綱裡的論述不乏「反日」與「獨立」的訴求,譬
如「感謝解放沖繩人的美軍」、「重建自主的沖繩」、「解放全
沖繩民族」、「建立人民自治政府」、「整合沖繩群島、大島諸
島及先島群島」、「要求日本政府優先全額支付因戰爭受害的
賠償金」等。儘管沖繩人民黨後來轉向,要求「復歸日本」,
然而建黨初期的「離日」意識並不含糊。
另一個本土政黨是在意識形態光譜上被視爲反共保守政
黨的社會黨。該黨於 9 月 10 日成立,在黨綱第一項明確宣示
「吾等期待在美國支援下建設民主主義新琉球」
,而在「基本
政策」之「政治行政」的第一條也強調要「迅速整合南北琉
球,籌建國家體制」
。而擔任黨魁的大宜味朝徳並不掩飾其反
日與獨立意識,他在 1951 年發表在雜誌《琉球經濟》的文章,
更以〈復歸日本將是悲劇的重現〉為題,進一步主張在美國
的庇護下尋求琉球的獨立,同時明確反對「復歸日本」34。

伍、「復歸」日本前的「反復歸」浪潮

32
山城善光,〈荒野の火〉24,《琉球新報》,1982 年 4 月 8 日。
33
沖繩人民黨在 1972 年琉球「復歸日本」後併入日本共產黨,並易名為
「日本共公產黨沖繩縣委員會」。
34
大宜味朝徳,〈日本復帰は悲劇の再現〉,《琉球經濟》第 10 號,1951
年。
Autumn 2015 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 17

然而,戰後初期的「離日」與「獨立」浪潮並沒有維持
很久35。踏入 1950 年後,由「反美」的左派勢力所發起的「復
歸祖國運動」正式啓動36,這是琉球民衆在摸索自我認同道路
上的另一次弔詭現象。到 1960 年代,運動隨著「沖繩縣祖國
復歸協議會」的成立而如火如荼。在轟轟烈烈的「復歸祖國」
自身演變成一種意識形態的氛圍下,包括要求獨立或支持美
國信託管治的主張均沒有其發展的空間。
戰後初期的「離日」與「獨立」浪潮爲何在 1950 年後即
由「復歸運動」所取代?筆者以爲,其原因有三。
其一,自從 1948 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及 1949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 年又爆發韓戰,東亞冷戰格局
迅速成型。美國重新調整東亞政策,並開始在琉球收購土地,
以建設美軍基地37。不僅收購土地時引發美軍與部分當地民衆
的摩擦,建設基地也被解讀為美國將常駐琉球,加深了左派
勢力的危機感。因此,「復歸日本」成了他們的回歸「祖國」
的「理性」選擇。

35
筆者喻戰後初期的獨立浪潮為缺乏強有力自主性的「箏型民族主義」,
參見林泉忠前揭書 1998。
36
以「祖國」的變異與流動為切入口來探討近現代琉球社會認同變遷,參
見林泉忠,〈「祖國」的弔詭:「現代衝擊」下沖繩身份的「脱中入
日」現象〉,《中國大陸研究》第 50 卷第 1 期,2007 年 3 月,頁 47-67。
37
李明峻也認爲「當國際情勢進入冷戰時期後」,「美國改變原本以琉球
獨立建國為前提的託管計劃,透過認可日本對琉球的潛在主權,以維
持美國軍隊統治琉球的型態,才能防止共產勢力進入太平洋」。參見
李明峻,〈琉球獨立運動的興衰〉,收入許文堂主編《七○年代東亞
風雲: 台灣與琉球、釣魚台、南海諸島的歸屬問題》,台北:前衛出版
社,2015 年,頁 43-81。
18 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 2015 年秋季號

其二,戰後琉球左派勢力茁壯成長,並逐漸發展成代表
琉球的主流勢力。無庸置疑地,對社會主義者而言,
「美帝國
主義」是頭號敵人,而如此大敵卻又恰恰成了戰後琉球的統
治者,因此不難想像左派勢力與美國統治當局的摩擦會日益
頻繁。事實上,一方面左派勢力善於運用群衆力量,積極展
開抗議活動,另一方面美國統治當局則對左派勢力存有揮之
不去的戒心,力求削弱反美色彩濃厚的左派力量,因此在人
權保護、言論自由與推動琉球民主化議題上步步爲營,此擧
也引發琉球主流社會對美國統治的失望。
其三,儘管因經歷了殘酷的沖繩戰役,以致琉球人一時
萌發「離日」或「反日」的念頭,不過在 1945 年這時間點上,
琉球已接受日本 66 年的統治,即便是當時的老一代也大都是
在日本統治時代成長起來的。換言之,在經歷戰前「從上而
下」的同化政策以及「從下而上」的同化運動,尤其是二戰
期間的「皇民化教育」後,
「日本人」意識早已在琉球社會獲
得生根的土壤。雖然在戰後初期出現一時的反彈,然而琉球
人對「日本」的感情已成爲「自我」認同的一部分,並非可
以輕易抛棄的「他者」
。或許正如廣島與長崎市民一樣,兩地
社會並不因深受原爆的傷害,而要求脫離日本38。
然而,當「復歸祖國」的運動所高舉的目標即將實現之
際,運動突然出現緊急刹車。1968 年日本政府發表與美國的
談判結果,宣佈琉球將於 1972 年「復歸」日本。根據談判的

38
林泉忠〈誰是「他者」?:近現代琉球社會自我認同的型塑過程〉,台
南:成功大學台文系「台灣文學的界線、視線與戰線」,2013 年 10 月
18 日。
Autumn 2015 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 19

内容,美軍在移交行政權予日本政府後,將會繼續駐守琉球。
由於「復歸運動」在後期將鬥爭的具體目標鎖定為「非核、
向日本看齊」 39 ,日本政府的宣佈讓參與運動者感到「被出
賣」,因此「復歸運動」將抗爭對象從美國擴大到日本政府。
如此一來,要求「復歸」日本的熱度驟然下降。與此同時,
「反
復歸」的聲音也隨之而起。
其時的「反復歸」勢力可分爲三支,一是原來支持「復
歸」
,然而在較早時期就察覺運動「走歪」的知識菁英,是為
「復歸反省派」40,代表人物是新川明、川満信一、岡本惠德、
仲宗根勇等。其中,新川明所著的《反國家的兇區》41至今仍
被奉為琉球自立思想的經典。該書一方面頌揚自立精神,另
一方面批判「復歸運動」自我矮化以及絕對化的國家主義「病
理」。
「反復歸」浪潮的另一派來自財經界,該勢力在早期就
提出「復歸尚早」的觀點,在「復歸」之前,組成「琉球議
會」(真榮田義見為委員長)與「沖繩人創建沖繩之會」(原
琉球政府行政主席當間重剛受邀主持)
。前者於那覇市松尾設

39
「向日本看齊」意指在任何方面要與日本看齊,這也包括了美軍基地的
分佈比率。由於琉球的美軍基地佔日本全國美軍基地的七成之多,而
回歸日本後基地繼續存在,因此許多琉球民衆認爲至今仍沒有達至「向
日本看齊」的目標。
40
「復歸反省派」包括新川明與川満信一早期均抱有左傾思想,由於論點
主要集中在對國家暴力的質疑,導致在主張自立與「反復歸」的同時,
並不直接提倡建立獨立的國家。作爲詩人的川満信一還提出排除國家
框架的「共和社會」的主張,並曾草擬了「琉球共和社會憲法 私(試)
案」,參閱川満信一,《沖縄・自立と共生の思想――「未来の縄文」
への架ける橋》,大阪:海風社,1987 年。
41
新川明,《反国家の兇区》
,東京:社会評論社,1972 年。
20 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 2015 年秋季號

置事務所,也發動過聯署,並上街宣傳,最後因未能獲得民
衆的廣泛支持而於「復歸」前終止互動;後者則於 1971 年因
加入琉球獨立黨而解散。
,主要結集在 1969 年成立的「琉
第三支為「傳統獨立派」
球獨立黨」
,黨魁野底土南,主要黨幹部有崎間敏勝。該黨以
「三星天洋旗」為黨旗,以建立獨立國家為主要訴求,黨綱
裡的「獨立十訓」可謂一目瞭然:
一、不獨立人不得而立;
二、不獨立無權利;
三、不獨立無和平;
四、不獨立無繁榮;
五、不獨立無實質平等;
六、不獨立無自由;
七、不獨立無友好互惠;
八、不獨立無科學;
九、不獨立無文化;
十、不獨立什麽也沒有。
將「獨立」淩駕於所有價值之上,是「琉球獨立黨」的
最大特徵。該黨的「獨立願景」也在其黨綱第一條中清楚呈
現:「建設以道理主導的社會與國家--琉球獨立國!」,其中第
一項則強調「廢除美日帝的共同統治、創建完全獨立的主權
國家」42。在該黨所高舉的最高目標中有「廢除美日帝的共同
統治」,凸顯「琉球獨立黨」不依靠外力,獨立自主的性格。

42
竹中労「汝、花を武器とせよ・・・・・・」,《琉球共和国-汝、花を武器
とせよ!》,東京:三一書房,1972 年,頁 354。
Autumn 2015 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 21

圖三 「琉球獨立黨」的黨旗「三星天洋旗」(1968 年制定)。

琉球獨立黨在 1972 年「復歸」日本後停止活動,不過卻


於 2005 年恢復運作43。
以上三個派別的「反復歸」聲浪雖然未能發展至大規模
的社會運動,不過仍可視爲第三波的「琉球民族主義」浪潮。

陸、復歸前「琉球革命同志會」與「琉球國民黨」的
活動
1972 年琉球「復歸」日本前的「傳統獨立派」中,除了
「琉球獨立黨」外,還有一個較爲特殊的政黨,即 1958 年 11
月 20 日成立的「琉球國民黨」,黨魁是前社會黨黨魁大宜味
朝徳。該黨的最大特徵,是得到中國國民黨乃至中華民國政
府的支持,是戰後所有政黨中,與國外聯繫最深的政黨。
琉球國民黨黨綱第二條明示「確立琉球自主之政治體
制,以獲得琉球原來之政治獨立為黨綱」
,在黨應肩負的任務
條款中的第七條則包含「呼籲内外之琉球人團結一致實現琉
43
「琉球獨立黨」舊店重開後,參與了 2006 年的縣知事選舉,所獲票數
為 6 千 2 百 20 票,祇佔 36 萬 7 千 5 百 81 總票數的百分之一點七。該
黨於 2008 年更名為嘉利吉俱樂部。
22 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 2015 年秋季號

球的反共自治目標」、「結合全琉住民之力量,建設民有民治
民享的自主琉球」
。從「民有民治民享」亦可窺視出該黨深受
中國國民黨的影響。琉球國民黨在 1950 年代末至 1960 年代
初,曾積極參與幾次公職選舉。黨魁大宜味朝徳也作爲黨的
候選人,參加 1960 年與 65 年的立法院議員選舉及 1961 年的
那覇市長選舉,均告落選。其後,黨的營運日趨低迷,最終
走向自然消滅的命運44。
琉球國民黨於戰後之所以與台灣關係密切,與該黨靈魂
人物蔡璋(喜友名嗣正)及其在台灣開展的琉球獨立運動有
直接關係。蔡璋,琉球名為喜友名嗣正,琉球「閩人三十六
姓」蔡氏之後人。1941 年 5 月蔡璋與赤嶺親助聯合在台琉球
,初期成員 30
人,分別於台灣與琉球設立「琉球青年同志會」
人,該會成立之宗旨為:「鼓吹革命,解放琉球,歸屬中國,
並啟發琉球之民族思想,擊破日本之侵略政策」。其後,「琉
球青年同志會」成員於琉球涉嫌刺探日本軍情,遭致黨魁赤
嶺親助等二人被捕,並以「外患預備罪」獲刑五年,囚禁於
位於今日華光社區的台北刑務所45。
戰後,琉球青年同志會恢復活動,且發展迅速。與此同
時,蔡璋於 1946 年成立中國國民黨琉球支部,推動琉球的民
主建設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路線,伺機實現琉球正式回歸中
國。1947 年 1 月,琉球青年同志會易名為「琉球革命同志會」

44
林泉忠,《「辺境東アジア」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ポリティクス:沖
縄・台湾・香港》,東京:明石書店,2005 年,頁 115-116。
45
〈琉球與中國之關係〉 ,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特 18/1-49,
《琉球特檔》
1948 年 7 月。
Autumn 2015 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 23

其活動主要是「國際性宣傳革命,與亞洲各國解放運動人士
交流,實踐包含琉球民族解放的全亞洲人民的連帶策劃」
,「琉
球革命同志會」以琉球獨立為目標,其後成員發展至 6 千 8
百餘人。
同年 5 月,
「琉球革命同志會」呈文國民政府,籲請中國
政府在討論對日和約時將琉球問題列入議題。同年 8 月,蔡
璋籲請到訪台北的美國總統特使魏德邁將軍合理解決琉球問
題,並由國府外交部轉交建議書。接著,蔡璋又找來與那國
島人石原等 13 名,號稱琉球人代表前來台灣,表明琉球同胞
一致要求歸屬中國,要求迅速將此強烈願望轉報中央政府46。
在此期間,
「琉球革命同志會」為幫助國民政府全面瞭解
琉球情況,推動政府迅速制定琉球政策,還撰擬長篇論述文
章〈琉球與中國之關係〉47。1948 年 7 月 25 日,蔡璋邀集慶
田嵩熏、久貝清德、我那霸生康、島袋松助等 17 人,以「琉
球人民代表」身份聯名,向蔣介石總統呈交請願書,呼籲中
國政府收回琉球,稱「遠在千百年前,不論政治、經濟、文
化、思想、風俗,無一不來自中國,即以血統而論,大部分
係由福建遷入,僅有一部分由朝鮮及南洋遷來者,所謂三十

46
同上。
47
其內容分列前言、琉球之歷史、琉球之文化、琉球之地志、琉球群島之
戰備價值、琉球之產業經濟、琉球之民族運動、琉球之現狀、結言等
部分,內又分列小目,詳盡介紹琉球的概況,並附相關文獻。該文在
結言中指出:「際茲國際形勢蕩動不停,對日和約也未簽訂,琉球歸
屬問題尚未解決,琉球人民無不坐臥不安,轉代表 70 萬同胞謹呈如上,
伏望祖國政府懷緬往昔,檢討現在,儘量採摘,從速收復琉球,則祖
國幸甚!琉球幸甚!」。楊仲揆,《琉球古今談》,台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1990 年,頁 75。
24 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 2015 年秋季號

六姓子孫,延至今實占人口大半,且琉球曾受中國冊封,其
關係之密切,猶如父子」、「琉球將來應該重入中國懷抱,絕
無疑義」48。
1948 年 8 月 9 日,蔡璋再上書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總
統府、內政部、外交部,呈請早日收回琉球,使琉人得與內
地人民立於同等地位。翌月 8 日,該會又向全國各省市參議
會發表快郵代電,呼籲全國人民支持琉球回歸中國,內稱:
「琉
球與中國有千余年關係,情同父子骨肉,琉球同胞歸還祖國
之願望,誓必促其實現,絕不容任何人來分離;且從國防地
理上說,琉球與祖國更應成為一體,祖國無琉球,海防將遭
威脅,琉球無祖國,民族將不能生存,琉球之應歸屬中國,
於情於理,毫無疑義」。
儘管「琉球革命同志會」送來的秋波不斷,然而當時處
於内戰的蔣介石與國民政府因自顧不暇,雖也深感欣慰而認
為可資利用,然卻亦無力向已佔據琉球的美國提出「收回琉
球」的要求,因此只得繼續扶植以蔡璋等人爲首的親華琉球
組織。
國民政府在戰後處理遣送在台日本人與琉球人的措施並
不相同,蔡璋在擔任「琉球革命同志會」的同時,還組織八
百多位在台琉球人,於 1948 年 7 月成立「台灣省琉球人民協
會」
,作爲琉球駐台的辦事處。此外,當時受美國軍政府管治
的琉球因不具外交權,故無法單獨處理對外事務。有鑒於此,
「台灣省琉球人民協會」的工作範圍,不僅要保護台灣近海

48
〈琉球人民代表喜友名嗣正等上蔣總統請願書〉,《琉球特檔》,中國
國民黨黨史館館藏,特 18/1-42,1948 年 7 月。。
Autumn 2015 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 25

遭遇颱風、引擎故障等琉球漁船和漁民,還出資協助漁船的
修理、歸還手續、滯留費用等。
1949 年,退守台灣的國民政府,已無餘力進一步思考琉
球問題,因此一度停止支持琉球獨立運動,轉為思考加強與
美國聯手封鎖共產勢力的擴張,將琉球與台灣同置於西太平
洋的島鏈之中 49 。於是,蔡璋也不再發展中國國民黨琉球支
部,轉而向剛退守台灣的國民黨提出「琉球國民黨組織計劃」
獻議書,希望「以琉球為主獨立組黨」
,但國民黨中央黨部表
示俟其發展有績效時再予具體協助50。1951 年,行政院長陳誠
採納丘念台的「對琉球政策意見」
,國民政府遂允許琉球人加
入國民黨,並起用蔡璋為台灣省政府參議,以拉攏旅台琉人51。
同年 9 月舊金山和會召開,美國明確表達和約將容許日
本保有琉球的「剩餘主權」。此外,在美國的促使下,翌年 2
月中華民國與日本開始中日之間的和約談判。然而,國府方
面所提出的草案中,並未將琉球問題列入。就此,日方代表
還特地詢問中方意見,國府代表則回答:
「我方對於此問題之
立場一如前所提及者,即該地區為美國與日本國間之問題,
中國政府不擬表示意見52。」

49
許育銘,〈戰後處理與地緣政治下的國民政府對琉政策:以 40、50 年
代為中心〉,發表於「中國のインパクトと東アジア國際秩序」學術
研討會論文,大阪:大阪大學千里生命科學中心,2006 年 11 月。
50
《各方建議》下冊,《石叟叢書》,國史館藏。
51
許育銘,〈戰後處理與地緣政治下的國民政府對琉政策:以 40、50 年
代為中心〉,發表於「中國のインパクトと東アジア國際秩序」學術
研討會論文,大阪:大阪大學千里生命科學中心,2006 年 11 月。
52
《中日外交史料叢編》九,《中華民國對日和約》,台北:中華民外交
問題研究會,1966 年,頁 9。
26 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 2015 年秋季號

不過,時至 1953 年 8 月,當美國作出準備將琉球群島北


部的奄美大島歸還日本後,國府最終改變一直以來對外低調
的態度,並由外交部於 11 月 24 日,以備忘錄形式遞交美國
駐華大使,對美國並未遵循《開羅宣言》的精神,單方面做
出此決定表達強烈不滿,並明確表示對於琉球地位的最終處
置,中華民國有發表其意見之權利與責任53。
1958 年,琉球國民黨於琉球當地成立,其後之發展參照
前述。

圖四 「琉球國民黨」的機關報《沖繩興信報》(林泉忠攝)。

柒、「復歸」後的琉球民族主義與社會的認同變遷
1972 年,琉球正式「復歸」日本,名稱也從「琉球」改
回「沖繩」54,是為琉球近代以來的第三次「歸屬變更」
。「復

53
丘宏達,〈琉球問題研究〉,《關於中國領土的國際法問題論集》,臺
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頁 24。
54
美國佔領並治理的 27 年間,將戰前的正式名稱「沖繩縣」(Okinawa
Prefecture)改回「琉球」(The Ryukyus),此擧也造就了「琉球銀行」、
「琉球大學」、「琉球立法院」等以「琉球」冠名的政府與社會機構
的出現。
Autumn 2015 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 27

歸」日本後的琉球一方面享受著許多琉球人民所期待的與日
本本土看齊的一體化生活。另一方面,由於無可避免地必須
長期承受龐大美軍基地的壓力,又因歷史問題與日本解不開
心結,而在經濟上又不得不依賴日本的巨額補助,使琉球人
的自尊受損,因此出現了時而強化琉球認同,擁抱琉球民族
主義的浪潮。
1980 年代在琉球工會與知識界之間就出現過「自立論」
的討論,提出了琉球「自治縣」或「自治州」等構想,還制
定各種版本的「憲法」
。這一時期的「自立論」思潮,是在「復
歸」十周年的時候,作爲對「復歸祖國」的一次反思。然而,
「自立」思潮與「獨立運動」存在根本的區別,最大的相異
之處,在於前者並不追求在政治上脫離「日本」這個國家框
架55。
不過,自 1972 年「復歸日本」以來,圍繞著美軍基地及
歷史心結等衍生出來的諸多問題,沖繩和日本本土之間不斷
地發生摩擦,這些摩擦在 1990 年代大田昌秀縣知事主政期間
進一步升級。1995 年 4 月,一名未成年沖繩少女遭受三名駐
當地美軍士兵強暴的事件發生後,激起一股持續兩年多的沖

55
進入 21 世紀之後,雖然「獨立」訴求的呼聲沒有大量湧現,不過追求
「自立」與「自治」已逐漸成爲沖繩社會的共識。社會菁英也有此起
彼伏的動態出現,主要包括來自文化思想界的「21 世紀同人會」及學
術界的「沖繩自治研究會」。前者成立於 2000 年,為專門研究探討沖
繩「自立」與「獨立」的團體,主要會員包括新川明、川満信一、安
里英子、高良勉、喜納昌吉、後田多敦等許多文化界名人;後者以琉
球大學教授仲地博與島袋純為主要骨幹,結集琉球各大學的法政學
者。有關琉球百多年來的「自立運動」,參見林泉忠,〈近現代にお
ける沖縄の自治運動〉,收入松島泰勝編,《島嶼経済とコモンズ》,
東京:晃洋書房,2015 年,頁 71-94。
28 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 2015 年秋季號

繩民眾大規模反對美軍基地的社會運動。在這股浪潮中也出
現睽違 20 多年的獨立訴求。
這波獨立訴求是由在翌年沖繩回歸紀念日,即 1996 年 5
月 15 日出版的暢銷書《沖繩獨立之日》而啟動,並在 1997
年回歸 25 週年紀念日前後達到高潮。1997 年 4 月,90 高齡
的前沖繩市長大山朝常撰著的《沖繩獨立宣言》出版,立刻
引發搶購熱潮,甚至一度斷貨。大山朝常在 1960 年代曾經是
帶領沖繩民眾投入「復歸日本」運動的領袖之一。然而,卻
在回歸 25 年後打破沉默,公開主張沖繩獨立,也正因爲具有
象徵意義,因此引起沖繩社會的震撼56。到 5 月 15 日,電台
調頻廣播「溝通」製作「光明快樂沖繩獨立論壇」的特別節
目。而大型「沖繩獨立可行性激辯研討會」也在眾人矚目下
連續兩天舉行,將這波獨立訴求推向高潮。
這波「獨立」浪潮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沖繩的獨立訴求
首度被日本本土的傳媒所關注。朝日電視台與 TBS 電視台先
後製作「沖繩獨立」的特輯,而《時代週刊》日文版﹑獨賣
新聞報系的《諸君》月刊﹑每日新聞報系的《星期五》周刊﹑
岩波出版機構的《世界》月刊等主要雜誌也在該期間陸續以
專題形式報導這波獨立訴求,並刊登以「沖繩獨立」現象為

56
大山在書中強調琉球與大和文化的相異之處: 「大和尚武,沖繩尚文」。
見大山朝常《沖縄独立宣言》,那霸:現代書林,1997 年。夏威夷大學
教授 Lebra 也主張「日本的文化是武士道文化(warrior culture) 」,而與
其相對照的沖繩則是「與戰爭無緣(absence of militarism)」的平和文化。
見 Lebra, William, Okinawan Religion: Belief, Ritual and Social Structure,
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1966. 此外,也有研究認爲沖繩文
化是「女性文化」或「溫柔文化」 。見 The Ryukyuanist, No.35, Winter
1996-1997:2
Autumn 2015 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 29

主題的社論及相關的評論文章。
這波獨立訴求浪潮,在「美軍強暴沖繩少女事件」所引
爆的沖繩反美軍基地運動中萌芽,不僅在沖繩社會與日本本
土,也在國際社會引起反響,然而最終並沒有發展成為持續
性的大規模獨立運動。不過,這波反美軍基地運動與獨立訴
求的浪潮,也稀釋沖繩社會原本根深蒂固、視日本為「祖國」
的國族意識。此一現象也反映在沖繩社會主體性日趨強烈的
認同結構。
筆者於 2005 年至 2007 年連續三年與琉球大學合作,針
對沖繩民衆的國族與文化認同進行調查57,是為迄今最大規模
的認同民調。該調查發現沖繩受訪者在自我認同上的最大特
徵,是相對清晰的複合型認同結構。根據這項調查,約 3 至 4
成的受訪者認定自己是「沖繩人」
(Uchinanchu)
,不過也有平
,另外有 3 至 4 成則回答「是沖繩
均兩成五選擇是「日本人」
人也是日本人」。
如果進一步分析琉球社會的認同結構,可以發現其複合
性包括兩個層面。其一,琉球社會並存兩種身份認同,即「沖
,從民調的結果可以察覺出 3 至 4 成民衆
繩人」與「日本人」
傾向區隔這兩種認同58。其中「沖繩人」意識帶有一定程度的
政治性,其假想敵為「日本人」59;其二,另外約 4 成的民衆

57
林泉忠,〈沖繩住民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調査(2005-2007)〉,《政
策科學・國際關係論集》(西原町:琉球大學法文學部),第 9 號,
2009 年 3 月、頁 105-147。
58
該種「複合性」認同也可稱爲「多元性」認同。
59
筆者以爲「沖繩人」意識與「大阪人」意識的本質並不相同,因爲後者
不曾以「日本人」為區隔對象。
30 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 2015 年秋季號

同時擁有這兩種認同,對這些人而言,兩者雖屬不同層次的
認同,然並不互相排斥。此一特徵也與台灣、香港和澳門存
在相似之處60。

表一 琉 球 (沖 繩) 民 眾 對 自 己 身 份 認 同 的 認 知
選 項 2005年11月 2006年11月 2007年11月
是「沖繩人」 40.6% 30.3% 41.6%
是「日本人」 21.3% 28.6% 25.5%
是「沖繩人也是日本人」 36.5% 40.1% 29.7%
其它 1.1% 0.8% 2.1%
0.5% 0.3% 1.1%
不知道/難説
該問題是:請問您覺得定居在沖繩的居民是沖繩人,是日本人,還是兩者都是?
資料來源:根據由日本琉球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林泉忠博士所主持的電話問
卷調查的結果。調查以 18 嵗以上的琉球定居者為對象,共成功收集了 1029 份
(2005 年)、1200 份(2006 年)及 1201 份(2007 年)有效問卷。

此外,表一所顯示的「日本人」認同者在琉球社會裡並
非是少數,從歷史的推移而言,這是 1879 年琉球「脫中入日」
後持續 66 年的日本化,以及 1972 年「復歸祖國」後與日本
四十多年的一體化所致。值得指出的是,琉球的日本化過程,
不僅僅是對琉球社會單向式地移植日本文化,同時還包括通
過行政手段來壓抑乃至去除充滿中國文化内涵的琉球文化。
換言之,近代以來琉球社會的日本化之所以成功,在某種意
義上,也可視爲是建立在「去中國化」的基礎上的。同時,
近代以來中國在琉球社會的「退出」
,還不僅反映在中國對琉

60
林泉忠,前引書,2005 年,序章;林泉忠,《「辺境東アジア」住民
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をめぐる国際比較調査研究 : 沖縄・台湾・香港
・マカオ》(科学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B)(海外)研究成果報告書),琉
球大學圖書館藏,2010 年 4 月。
Autumn 2015 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 31

球的政治與文化的影響上,也呈現在琉球民衆對中國的離心
力上。這也反映在戰後沖繩的反美左派勢力,爲何選擇與日
本本土的左派陣營結合,而不投向社會主義中國的緣由。
至於國家認同部分,表二的調查數據顯示,琉球民衆明確
傾向琉球獨立的僅佔約 4 分之 1,而反對的則佔了 6 成左右,
意味著對這些受訪者而言,即使可以選擇,也傾向「留在日
本這個大家庭」裡。究其原因,在選擇反對的理由中,以「沖
繩沒有自立的能力」為最多,佔百分之 32.661,彰顯經濟因素
成爲許多沖繩民衆不願意支持獨立的重要變數。

表二 琉球(沖繩)民眾對應否獨立的態度
選 項 2005年11月 2006年11月 2007年11月
應該獨立 24.9% 23.9% 20.6%
不應該獨立 58.7% 65.4% 64.7%
由沖繩居民自己決定 2.8% 1.7% 0.8%
其它 2.5% 0.8% 1.3%
11.1% 8.3% 12.7%
不知道/難説
該問題是:如果日本政府允許沖繩人民自由選擇沖繩的前途,您認爲沖繩應該
獨立嗎?
資料來源:根據由日本琉球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林泉忠博士所主持的電話
問卷調查 的結果。調查以 18 嵗以上的琉球定居者為對象,共成功收集
了 1029 份(2005 年)
、 1200 份(2006 年)及 1201 份(2007 年)有效問卷。

此外,雖然有兩成民衆選擇「應該獨立」,然而筆者以爲
宜慎重看待此數據,不能草率地認定該比率的準確度。誠如
琉球自 1990 年代以來爆發的多次大規模抗議集會一樣,他們
大部分並非將日本視爲敵人,而是抗議日本沒有對他們如其

61
林泉忠,〈沖繩住民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調査(2005~2007)〉,《政
策科學・國際關係論集》第 9 號,2009 年 3 月、頁 105-147。
32 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 2015 年秋季號

他日本人一樣一視同仁,沒有理解沖繩民衆的心。事實上,
在 2007 年的調查中,有一組假設問題問及「如果美軍基地問
題得到解決」及「如果教科書等歷史問題得到解決」
,約有三
成的受訪者認爲沖繩社會的「日本人」意識會增加,支持「沖
繩獨立」的人數會減少。

捌、代結論:琉球獨立運動/民族主義之特徵
本文回顧分析琉球自1879年為日本所併吞以來所經歷過
三波較大的獨立浪潮/運動,從各波運動的背景、興衰過程
及其影響,不難得出「琉球獨立運動」的三大特徵。
其一、三波獨立浪潮皆與琉球地位發生巨變有直接關
聯。「復國運動」因琉球國面臨滅亡而出現;戰後初期的「離
日」與「獨立論」,則深受慘烈的沖繩戰役及美國時代來臨
所刺激;「復歸」前夕的「反復歸」浪潮則是對重回日本時
代的猶豫與彷徨。歷史的重大轉折,刺激了琉球菁英的危機
感,提供了琉球社會重新思考琉球未來的可能性。從過去獨
立浪潮高揚的經驗而論,琉球未來如再有機會出現大的獨立
聲浪,也恐怕與其地位遭受重大變更有關。
其二、三波運動或受社會内部不同勢力所牽制,或因自
主性不強而導致失敗。「復國運動」之所以敗北,除了是中
國無力解救琉球外,也是因爲琉球人自主意識較弱,過於依
賴外力所致;而戰後初期的「離日」與「獨立論」雖已具成
爲主流的氣勢,然亦因民族意識不夠堅強,而轉化爲順風搖
Autumn 2015 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 33

擺的「箏型民族主義」62;「反復歸」浪潮也因社會主流為被
已植入腦髓的「日本人」意識而流產。
其三、儘管三波獨立運動均未成功,卻都成爲琉球獨立
運動的重要一頁,構成具連續性的獨立運動史63。一方面成爲
琉球人在形塑自我認同過程中,用來想像64、創造65、記憶66
而取之不盡的資源之一,另一方面也成爲琉球社會思考未來
發展方向的重要元素。「復國運動」成爲「琉球民族主義」
的起點;戰後初期的「獨立論」,提供後人理解「琉球主體
性」現代意涵的契機;「反復歸」則是成爲牽制影響至今的
「復歸運動」的意識形態化的力量。
此外,從「住民自決」的視角而言,無論是強調「琉球
民族」主體性的獨立運動,還是追求「日本國民」身份的「同
化運動」與「復歸運動」,都是琉球菁英與民衆自發的社會
運動。這種具一定主體性的社會「抉擇」,自當成為琉球民

62
林泉忠,〈戦後初期沖縄諸政党の独立論:失敗した民族主体性回復の
試み〉,《沖縄関係学研究論集》第 4 期,1998 年 8 月,頁 63-76。
63
本論文開頭提及的 2013 年 5 月 15 日成立的「琉球民族獨立綜合研究學
會」 ,既為新一波「琉球獨立運動」的出現提供新的可能性,也與之前
的三波琉獨運動構成具延續性的琉球球民族主義史。
64
作爲一個政治與社會共同體,民族主義是如何被「想像」的相關問題,
參 閲 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 of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1983.
65
霍斯邦對「傳統的創造」的研究,賦予人們理解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形
成過程中的「創造性」元素。見 Hobsbawm, E. J., “Mass-producing
Traditions: Europe 1870-1914”, in E. J. Hobsbawm and Ranger (eds.),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66
有關記憶如何影響認同的研究,參考 Halbwachs, Maurice, The Collective
Memory, Trans. By Francis J. Ditter, Jr. and Uida Yazdi Ditter, New York:
Happer & Row, 1980[1950].
34 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 2015 年秋季號

衆在理性思考未來、繼續作出「抉擇」的經驗財富,而「琉
球獨立」自然仍是琉球人民的選項之一。誠如沖繩縣立博物
館館長安里進所指出的,「琉球的歷史有過日本化的時代,
也有過琉球化的時代。儘管目前是處在日本化的時代,然而
並不意味著琉球化的時代不會重來」67。「琉球化時代」是否
會到來,既取決於周邊日美中三大國角力遊戲的方向變化,
也取決於琉球人如何在未來再次作出「抉擇」。

67
2013 年 10 月 11 日安里進於「萬國津梁論壇」(沖繩縣政府主辦)作
題爲「來自沖繩之報告:沖繩的交流之歷史、現狀、方向」之演講。
Autumn 2015 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 35

參考文獻

壹、中文

王彥威(弢夫)
、王亮編,
《清季外交史料》
(北平外交史料編纂處刊本)
巻三十七,1932 年-1933 年;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年。
,光緒 5-8 年,原福州琉球館藏,抄本現為
毛精長等,《北京投稟抄》
沖繩縣立圖書館東恩納文庫所藏。
丘宏達,
〈琉球問題研究〉
,《關於中國領土的國際法問題論集》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頁 17-39。
向徳宏,〈呈交直隷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書函〉1879 年 7 月 3 日,
收錄於《李文忠公全集》譯署函稿巻 9,頁 19-22。
李明峻,〈從國際法角度看琉球群島主權歸屬〉,
《台灣國際研究季刊》
卷 1 期 2,2005 年,頁 51-81。
李明峻,
〈琉球獨立運動的興衰〉
,收入許文堂主編《七○年代東亞風雲:
台灣與琉球、釣魚台、南海諸島的歸屬問題》
,台北:前衛出版社,
2015 年,頁 43-81。
林泉忠,〈中國「再議琉球」的三大誤區〉,《明報月刊》2013 年 8 月
號。
陳荔彤,
〈琉球群島主權歸屬:歷史角度與國際法〉
,《東海大學法學研
究》第 22 期,2005 年 6 月,頁 1-28。
《問題與研究》第 48 卷第 2 期,
許金彥,〈琉球地位的分析與展望〉,
2009 年 6 月,頁 79-106。
許育銘,〈戰後處理與地緣政治下的國民政府對琉政策:以 40、50 年
代為中心〉,發表於「中國のインパクトと東アジア國際秩序」學
術研討會論文,大阪:大阪大學千里生命科學中心,2006 年 11
月。
徐勇,
〈戰後琉球政治地位之法理研究與戰略思考〉
,《戰略與管理》2010
36 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 2015 年秋季號

年第 3、4 期合編本。
修斌、常飛,〈琉球復國運動的歷史回顧〉,《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2010 年第 4 期。
〈琉球與中國之關係〉
,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特 18/1-49,
《琉球特檔》
1948 年 7 月。
張啟雄編著,《琉球認同與歸屬論爭》,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北亞區域
研究所,2001 年。

貳、日文

赤嶺守,
〈琉球復旧運動の一考察〉,收入地方史研究評議会,
《琉球・
沖縄――その歴史と日本史像》,東京:雄山閣出版,1987 年。
新川明,《反国家の兇区》
,東京:社会評論社,1972 年。
新城俊昭編,
《高等学校琉球・沖縄史》
(新訂・増補版),那覇:工房
東洋企画,2001 年。
〈日本復帰は悲劇の再現〉,《琉球經濟》第 10 號,1951
大宜味朝徳,
年。
大山朝常,《沖縄独立宣言》,那霸:現代書林,1997 年。
太田良博,
《間違いだらけの沖縄史――陰の王国「那覇朱明府」》,那
覇:月刊沖縄社,1983 年。
《沖縄県史》13:沖縄県関係各省公文書2,
沖縄県沖縄史料編集所編,
1966 年。
沖縄県編,《沖縄:苦難の現代史――代理署名拒否訴訟準備書面よ
り》,東京:岩波書店,1996 年。
川満信一,
《沖縄・自立と共生の思想――「未来の縄文」への架ける
橋》,大阪:海風社,1987 年。
喜舎場朝賢,
《琉球見聞録》,東京:至言社,1977 年。
《琉球救国運動:抗日の思想と行動》,那霸:出版舍 Mugen,
後田多敦,
2010 年。
Autumn 2015 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 37

総務部庶務課,《1948 年 1 月以降 政党に関する書類綴》,那霸:沖


繩県立立公文書舘藏。
高良倉吉,《琉球王国の構造》,東京:吉川弘文館,1987 年。
田名真之,
〈古琉球の久米村〉,收入《新琉球史――古琉球編》
,那覇:
琉球新報社,1992 年,頁 223-258。
田名真之,〈近世久米村の成立と展開〉,《新琉球史――近世編》,那
覇:琉球新報社,1992 年,頁 159-180。
竹中労「汝、花を武器とせよ・・・・・・」,《琉球共和国-汝、花を武器
とせよ!》,東京:三一書房,1972 年。
「沖縄独立」の系譜 琉球国を夢見た 6 人〉,那霸:琉球
比嘉康文,〈
新報社,2004 年。
西里喜行,〈琉臣殉義事件考〉,《球陽論叢》,那覇:ひるぎ社,1986
年。
《琉球救国請願書集成,沖縄研究資料 13》,東京:法政
西里喜行編,
大学沖縄文化研究所,1992 年。
《琉球処分》第 2 冊(下村冨士男編,明治文化資料叢書
松田道之編,
第 4 巻外交篇),東京:風間書房,1962 年。
山鹿素行著、廣瀬豊編,
《山鹿素行全集》
〈思想篇 第一三卷〉,東京:
岩波書店,1940 年。
〈荒野の火〉1-54, 琉球新報,1982 年 3 月 15 日-5 月 9 日。
山城善光,
林泉忠,〈沖繩住民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調査(2005~2007)〉,《政策
科學・國際關係論集》第 9 號,2009 年 3 月,頁 105-147。
林泉忠,
〈沖繩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十字路:「祖國復歸」と「反復歸」
のイデオロギー的特徵を中心に」,《政策科學・國際關係論集》
第 6 號,2004 年,頁 35-66。
林泉忠,
〈戦後初期沖縄諸政党の独立論:失敗した民族主体性回復の
《沖縄関係学研究論集》第 4 期,1998 年 8 月,頁 63-76。
試み〉,
林泉忠,
〈近現代における沖縄の自治運動〉,收入:松島泰勝編,
《島
嶼経済とコモンズ》,東京:晃洋書房,2015 年,頁 71-94。
38 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 2015 年秋季號

林泉忠,
〈「辺境東アジア」:新たな地域概念の構築〉,
《国際政治》第
135 期,2004 年 4 月,頁 133-152。
林泉忠,《「辺境東アジア」住民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をめぐる国際比
較調査研究 : 沖縄・台湾・香港・マカオ》(科学研究費補助金基
盤研究(B)(海外)研究成果報告書),琉球大學圖書館藏,2010 年 4
月。
林泉忠,《「辺境東アジア」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ポリティクス:沖
縄・台湾・香港》,東京:明石書店,2005 年。
林泉忠,〈「琉球抗日復国運動」再考:時期区分と歴史的位置付けを
《政策科学・国際関係論集》第 6 號,2003 年 3 月,頁
中心に〉,
59-115。
林泉忠,〈琉球復國運動の反日的性格:琉球復國請願書を中心に〉,
《沖繩法政學會會報》第 15 號,2003 年,頁 24-32。

參、英文

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 of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1983.
Halbwachs, Maurice, The Collective Memory, Trans. By Francis J. Ditter,
Jr. and Uida Yazdi Ditter, New York: Happer & Row, 1980[1950].
Hobsbawm, E. J., “Mass-producing Traditions: Europe 1870-1914”, in E.
J. Hobsbawm and Ranger (eds.),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Lebra, William, Okinawan Religion: Belief, Ritual and Social Structur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66.
The Ryukyuanist, No.35, Winter 1996-199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