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部落經驗建構原鄉社工人員應有的文化認知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5

陳翠臻 從部落經驗建構原鄉社工人員應有的文化能力與認知

從部落經驗建構原鄉社工人員
應有的文化能力與認知
陳翠臻
摘 要
臺灣原住民族雖然只占了總人口的百分之二,但整體而言,其社經地位、教育程度、
衛生健康、主流社會工作技能等,卻長期位居於底層社會的多數。在社會變遷下,多數
的原住民族成了時代巨輪下的犧牲者,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城鄉落差,在資訊爆炸、產業
結構改變的情況下,更是急速地拉大了距離。因此,需要的外部協助系統也相對的提高。
在這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雖有許多機構前仆後繼地投入原鄉服務,卻時常因文
化差異而鎩羽而歸,最常見的狀態是社工人員流動量大。但當中不乏有些機構或社工人
員因缺乏文化能力而造成與部落內的居民有所摩擦,有的甚至於與部落領袖形成兩大對
抗勢力、或是在部落族人的抗議聲中退出其所進行的服務方案。
本研究除肯定所有社福團體所挹注於原鄉地區的外部資源與支持,更重申如何從原
住民的角度來瞭解問題、適應部落節奏,並闡述社工人員其中應具備的文化能力與認知,
同時依據筆者在原鄉地區多年之工作經驗提出參考方案與建議,最後再次強調設計以原
住民文化為主體之服務方案重要性。
關鍵字:原鄉地區、社工人員、文化能力
壹、前言 鄉服務;遇過不少組織跟部落族人發生爭
執;與不少工作團隊聊過該機構的服務內
回到東部已經即將進入第八個年頭 容與型態。在這些來來往往中,我最常聽
了,在這八年當中看過不少社福機構來了 到的是,不少族人向我抱怨某某機構的社
又走;碰過不少社會新鮮人開心地來到原 工又換人了,他們又要重新把問題再跟社
社區發展季刊 134 期 483 中華民國 年 月
100 6
一般論著
工講解一次,等社工好不容易懂了、也著 庭的生活、或是相關的資源等,是否有是
手給予協助了,然後沒過多久就離職又走 牽涉到社工員流動的的因素?由此可見,
了。而案主只好再等下一個社工來,接著, 多元文化的社工訓練是必要且刻不容緩
又重新再把問題或需求又剖開一次,最 的。
後,族人說:「我真的不知道他們是來做 因此,當我們在談論原鄉地區的社工
什麼的?」 人員培育時,不得不先協助這批熱血青年
根據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東部青年 先釐清楚以下問題,包括:「我適合部落
志工中心針對花蓮地區 個社會福利機 40 工作嗎?」、「為什麼到部落工作?」、
構 的調查顯示,不論在設施內容,
(2005) 「該怎樣建立自己在原鄉中的人際關
還是在收容人數與服務人數都呈現普遍成 係?」、「我預計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長的狀態,但是缺乏專業的社工人員也是 「期待自己能夠完成什麼?」,以及最重
花東地區的常態。不僅無專業的社工人 要的前提-「我了解部落的生態與腳步了
員,不然就是剛畢業的社工人員,由於太 嗎?」。這些都是社工人員本身預設要進
過年輕、缺乏經驗,再加上無法適應,使 入原鄉地區服務前應先自我檢視項目,著
得流動性高,對當地也是一種傷害。 手充實自己較不足的區塊。為避免原鄉地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們大力 區社工人員的挫折與流失,本文將集結多
提倡社工員須具備文化能力以提升原住民 位原鄉社會工作者的實務經驗,有系統地
社會工作的效能(王增勇, ;馬宗潔、 2002 整理出幾項具「文化能力」的內容,並加
萬心蕊, ;黃盈豪, ;廖秀玲,
2003 2004 以紀錄與傳承,期許在未來的日子當中,
;范麗娟, ;莊曉霞, ),
2005 2008 2009 能有更多人願意投身部落工作,無論是原
也越來越多相關政策為鼓勵原住民進修社 住民籍與否,都能在原鄉地區留下美好的
會工作以提升專業知能而設立,甚至於為 工作足跡及生活感動。
了解決原鄉地區在社工人力上的急迫性,
也擴大了社工從業人員的標準,這都一再 貳、社工員的文化能力
地顯示出多元文化社會工作的急迫性。
但,我們仔細來思考:為什麼原鄉地區還 臺灣原住民族各自存在其族群的起源
是面臨了社工人員不足的情況?專業社工 傳說,近年來依據語言學、考古學和人類
的標準是否符合部落的文化脈絡?為什麼 學家的研究推斷顯示,臺灣原住民在臺灣
部落族人的互助系統不被制度認同?社工 的活動至少已有大約 年之久。在過
8,000

來了又走是因為配套政策不夠完善?還是 去的這些日子當中,族人已經歷過各種人
在「人」的環節上因為沒有攜帶足夠的「文 為或自然災害,因此早已發展出細膩而多
化配備」,導致半路拋錨呢?或者是當地 樣的生存特質,包括食物生產、採集、分
的生活環境、發展機會、升遷的管道,家 配,防禦外患的應變模式,老弱婦孺的照
社區發展季刊 134 期 484 中華民國 年 月100 6
陳翠臻 從部落經驗建構原鄉社工人員應有的文化能力與認知

顧機制,社會分工,社會組織,男人的教 案獨特的文化知識和專業反省結合並實
育訓練,女人的生活技能等等,這些都累 踐,發展出和文化相容的評估與服務。跨
積出一套獨一無二的「助人文化」與「生 文化工作者在清楚案主的真實情況後,了
活哲學」。而這些脈絡有別於現今主流的 解該族群的特質、傳統知識、及族群文化,
社會福利救助、醫療概念、甚至於挑戰了 同時應用該族群的文化資源來進行以案主
「專業的助人工作者」的定義。所以,「該 為導向的服務輸送(李聲吼,1997)。
如何利用原住民族既有的互助文化,以回 尤其從事原住民社會工作服務時,更
應現代社會所謂的社會福利或社會安全制 應具備文化能力,從族群的歷史、文化和
度,而非變成族人眼中的粗暴施捨?」成 殖民過程來了解影響該族群的個體、家庭
了原鄉地區的社會工作者所要不斷去調整 和社區的因素為何,才能更貼近受服務者
的部份。擁有了文化能力,才能更有效地 的需求(Raven, 2009)。族群視野與文化能
推展原鄉的社會工作,因為,唯有先看見 力不但可幫助實務工作者能更深入了解案
「人」,才能開始談「專業」。 主的感受,同時也可幫助實務工作者評估
至 於 何 謂 「 文 化 能 力 」 (Cultural 該族群可用的資源,以作為適當的介入,
Competency) 呢?在美國社會工作人員協 以避免造成該族群更大的傷害(范麗娟,
會(NASW) 2001 年的聲明當中表示,文化 2008)。以下將根據 Weaver (1998)所定義
能力是指一種有效地和人交流不同文化。 的文化能力來省思原鄉社工人員在進行服
文化能力包括四個部份:(一)了解自身的 務輸送時應該注意的基本細節。
族群世界觀;(二)對於文化差異的認知與
接納;(三)了解其他不同自己文化習俗和 參、初入/返回原鄉的停看聽
世界觀;(四)跨文化的技能。而這樣的文
化能力將發展出使人們能夠相互了解、溝 無論是否為原住民籍,進入原鄉地區
通、有效地互動。Cross, et al. (1989)認為, 都應循以漸進地適應泥土、靠近族人,而
所謂的「文化能力」就是:行為、態度和 非熱切地全然投入或是試圖主導部落暨有
政策構成了一個系統,而專業的人士與機 的組織體質,也無須立即展現自己的優勢
構可以在這樣的制度下有效的進行跨文化 知能,所需要爭取的是:如何得到當地的
工作。根據 Weaver (1998)所定義的文化能 認同。這當然需要時間,但也需要一些過
力有三項能力,包括:第一、提供服務者 程,在時間的走廊中,我們要先知道進入
對於服務對象有深入的了解,包括服務對 部落從事社會工作有以下的程序要先掌
象的文化以及其在歷史上所承受的不平等 握。
對待。第二、提供服務者能反省在專業中,
是否因自己的價值觀或信仰而影響對個案 一、了解當地地形
的處遇、評估及服務內容。第三、能將個 了解部落地形是社工員進入或返回原
社區發展季刊 134 期 485 中華民國 100 年 6 月
一般論著
鄉第一個要先掌握的資訊。尤其是部落社 受,並不會投訴或求助的原因之一。但相
區的外圍通常還是會有一些較為零散的散 同情況若發生在太魯閣族身上則有不同的
居戶,這些也是社工員將來要花費一點時 結果,太魯閣族的女性對於不合理的事務
間來建立情感與信任的地區。因此建議, 較會反擊,並立即反抗而產生肢體衝突,
來到原鄉社區應先略知部落分佈及當地居 雖不見得她們會在當下或事後尋求相關協
民習慣稱呼該地的名詞(雖在公部門的制 助(因為親屬關係或部落輿論),但能確
定上地區的名稱為統一鄉鎮名稱,但在族 定,與她們爭執的對象一定也會有身體上
人眼中其實有許多地方是由歷史緣由,所 的受傷。
以有其母語發音的名詞),加上原鄉部落
的住宅地址通常並不規律,因此花點時間 肆、社工員的文化認知
了解當地地形與分佈是首要之務。
居住在原鄉地區的族人由於工作機會
二、多觀察當地生活態度 和生活環境較都會區相對匱乏,因此的確
投入異文化部落時,難免會接受到許 需要有較多的社會資源挹注。但由於多數
多不同於以往的生活經驗。建議社工員剛 原住民族不強調個人主義或行為模式,以
進入部落從事服務輸送時應先參與觀察, 及在原住民的文化歷史脈絡中,對於現今
不要把全部時間放在接觸案主,可花點時 政府提供的社會福利政策也相對生疏,能
間了解個案所處的生活環境與其身邊週遭 主動運用社會福利服務資源的程度上也相
的人事物,畢竟這些都是影響案主的直接 對偏低(李明政, )。因此,社工人
1999

或間接因素,若能掌握更多個案的生活狀 員在原鄉的存在是有必要性的,透過社工
態,則能評估更多對案主有利的處遇。 管道才能讓族人獲得其他外來資訊與知
識。
三、認識部落各族群之獨特性 所謂的文化認知就是:「給」,就要
每個族群、部落都有其獨特的文化, 給對方所需要的,而不是自己認為好吃的
包含歷史、親屬關係、兩性地位、生活習 牛肉就要對方硬吃下去,殊不知服務案主
性、文化禁忌或原住民式的言詞等,透過 是個吃素多年的佛教徒。面對原住民的社
認識這些文化差異性才能更進一步進行詮 會福利輸送時也是如此,社工員的文化認
釋(李明政, )。舉例來說,布農族
2003 知就是在「給」之前,要先知道這個族群
是父系社會,長期以來男性是具威嚴與權 的所需及獨特性,依據其獨特性制定符合
威的地位,在其文化脈絡中,女性面對男 服務對象的內容。主體性是誰?服務沒有
性各種具威嚴性的行為舉止的忍受度也較 上對下,服務只有平等雙向的關係,既然
其他族群高,這也是多數布農族的女性在 是平等雙向,那更要尊重與了解這異文化
面對家暴或不合理對待時,會選擇安靜承 存在的脈絡及重要性。
社區發展季刊 134 期 486 中華民國 年 月
100 6
陳翠臻 從部落經驗建構原鄉社工人員應有的文化能力與認知

當文化認知一再被著墨其重要性時, 約好時間,但對他們來說,農事才是他們
怎樣才算是具有「原住民主體概念」的社 應該要先處理的首要之物。至於在非農忙
會工作內涵呢?由於原鄉部落存在著許多 時期,通常農家在早上五、六點就會到田
需要被重新思考與定位的服務概念,以下 裡去工作,大約十點左右會返家休息,吃
的分享就是以原住民獨特的生活態度所產 完中餐之後便會小睡片刻到下午兩點左
生的文化認知經驗,列舉數項供給大家作 右。因此家訪最佳的時間是上午十點到中
為參考。 午吃飯之前,因為通常農人在午睡過後,
會有自己社交活動(如:樹下與其他老人
一、戶外就是會晤室 閒聊、下棋),多數老人較不願意在社交
在個案管理的程序當中,「個案保密 活動時接受拜訪。
原則」成了社工人員基本的專業倫理,為
了免於資訊洩漏,造成案主及案家的隱 三、部落工作的禁忌
私、尊嚴及權益受到威脅或是損害,因此 原鄉地區雖不似都會區有那麼多繁文
安靜、隱密的會晤空間成了不可或缺的訪 縟節的禮節、禮數要遵守,但還是存在著
談工具。但對原住民族來說,這個基本倫 它特有的地雷。
理面臨了挑戰。對族人來說,土地、山林、
微風、溪流、陽光是呼吸的一部份,這些 (一)炫耀自己的學經歷
是族人最熟悉、最放心、最徜徉的場域, 有些社工人員頂著自己高學歷、豐富
也是族人最能侃侃而談的空間。運用族人 資歷的背景來到原鄉,原本想藉由自己這
熟悉的空間可以減少族人對制式空間的害 些看似輝煌的光環來向族人證明自己的能
怕、畏懼,甚至於所產生的心理抗拒(萬 力或是自己所堅持的「專業性」,但這往
育維、曾梅玲和鄭惠美, )。因此, 往更拉開了與族人之間的距離。因為,這
2009

為了能更有效地協助案主,善用案主熟悉 只會讓族人更深的體認到「你是白浪(註
的空間是最容易聽見案主的真實狀態。當 )」的事實,或者是「假原住民」的狀態。 1

然如何兼顧空間和案主的保密性成了社工 當然也有部分老人家會認為,因為社工員
員的另一項功課。 書讀太多,阿公阿嬤沒有讀書所以他才會
聽不懂我在說什麼,導致產生自卑感而不
二、家訪的時間點 敢再向社工員傾訴內心的感受與想法。所
家訪是社工人員必要的訪視業務,雖 以在部落走動時,並沒有刻意介紹自己的
然部落人口不多,但在家訪時還得要留心 學經歷是降低與族人之間距離的方法之
其「時節性」。例如:農忙時期要進行家 一。
訪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或者是要碰碰運氣
才行。因為在農忙期間即便你已經和案家 (二)自以為人際關係很好
社區發展季刊 134 期 487 中華民國 年 月
100 6
一般論著
在原鄉部落中,即便你是一個過客、 自己與族人的親密,但這種非自然產生的
旅客,當你停留在某一戶族人門口請他給 腔調反而聽在族人耳中成為刺耳,甚至有
你一杯水喝時,他/她不但微笑地遞給你 的族人會認為這是一種「取笑」,取笑族
水,還會問你要不要來根香蕉。這就是部 人的華語發音、取笑族人的華語用詞。為
落族人可愛的地方,無論對誰,總是熱絡 了避免造成與族人之間的尷尬,把自己最
的款待,但往往他 她下午就想不起來剛剛
/ 自然的一面呈現出來,就是最真誠的互動
喝水的人長什麼樣子了。因此,千萬不要 基礎。
被這種假象迷惑住,以為自己已經與部落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與互動模式,因此而 (四)出爾反爾或是曾經對部落族人承諾跳
大肆介入個案或部落既存的生活狀態 票
(如:隔代教養、酗酒、學童泡在網咖、 原鄉部落中,存在著高比例的老人人
社區發展的規劃、產業發展的進度等等), 口與孩童,這兩個階層的族人一個是不易
這都操之過急了。在原鄉工作除了必須花 建立信任感,一個是誰都信任,但相同的
時間蹲點、和族人建立互信之外,更重要 是-對於承諾都是特別重視。尤其對老人
的是:得到族人的認同。 家而言,過去原住民就是「口頭約定就是
法律」,說到做到是族人謹守的處世之道。
(三)模仿或想像原住民說話的語調 所以,承諾不能輕易說出口,以免未達到
曾經在部落中聽見這樣的對話。 約定時,造成族人的不信任或更大的反彈。
「年輕人,是誰告訴你,跟我們說話 (五)挾資源以令族人
要一直“的啦”“的啦”的?報告班 這已經是原鄉地區中像雪球一般越滾
長不要看太多,我們聽了很不舒服…」 越大的狀態,尤其是近幾年臺灣陸續發生
(觀察日記-070108) 幾個重大天災後,社福機構如雨後春筍般
地進駐原鄉地區,期以為當地帶來發展與
十多年前,爆紅的軍教片把原住民族 資源,卻帶來部落更大的「災難」。有些
塑造成尾助詞會附上“的啦”“的啦”的 大型機構挾帶豐厚的資金、派遣受過高等
族群。但事實上,臺灣沒有任何一個原住 教育的菁英來到原鄉地區,不但缺乏文化
民族的族語發音會在尾音加上“的啦”的 能力與在地溝通,甚至利用機構在經濟、
字句,這都是當時媒體所塑造出來的娛樂 補助上的優勢(如:多元就業的名額與薪
效果,卻變成全體族人要去承擔的笑話, 資、該機構的經濟補助及地方發展、產業
甚至於變成其他族群對原住民的「共通想 行銷管道等等)來強行進行他們所謂的「計
像」。有的人為了想拉近和族人之間的關 畫」,此舉動嚴重的甚至會造成部落分派。
係,會試圖學原住民說話的腔調,以表示 由於部落族人感受到長期不受尊重,在臨
社區發展季刊 134 期 488 中華民國 年 月
100 6
陳翠臻 從部落經驗建構原鄉社工人員應有的文化能力與認知

界點時便會群集抗議、對抗,甚至於不惜 推動部落工作是原鄉部落裡不可或缺的連
將現有的資源趕出,這往往沒有達到預期 結對象。
應有的培力(Empowerment),同時也造成了
部落族人的集體傷害。 (二)教師
在過去日據時代中,教師的地位十分
二、如何讓外展服務更為有效的推行 受到族人尊重,如今雖已光復一甲子,但
原鄉地區的部落型態有些屬聚居、有 在多數族人的價值觀中教師還是非常具有
些屬散居,無論是何種型態的部落,它存 較高的社會地位。當然,也由於「老師」
在著一種有趣的現象。當要舉行外展服務 的稱呼會讓族人總把他們想像成「有較高
時,時常等不到活動參與者,因此怎樣吸 知識水準」的人,因此,對老人家來說,
引居民前來參加成為原鄉社工人員需要學 他們就會存在著一種「老師說的,就是對
習的功課。在原鄉地區是非常習慣「口傳」 的!」這樣的觀念。所以,在原鄉進行活
的告知,是習慣「人拉人」的模式來邀請 動時,若能將部落教師也拉進來,或是請
族人參加相關活動,因此貼海報、塞宣傳 老師協助宣傳,那效果是可預期的。
單在信箱、利用部落公布欄等,其實效果
非常有限。尤其是新的機構或團體初入部 (三)頭目
落的時候,在沒有足夠的連結時,想要邀 雖然「政府」的產生讓原住民的社會
請族人參加活動更顯不易。以下將以原鄉 結構產生變化,頭目的權威也逐漸被分
地區的原住民家庭暨婦女中心的服務據點 散,但在族人眼中,頭目仍舊是一個值得
為例,依據各活動性質的不同區分出幾個 被尊敬、信賴的長者。加上,頭目的家族
外展服務重要的管道,建議未來若有相關 成員通常在部落中仍屬大團體,因此,活
團體進入原鄉舉辦外展服務時,可以利用 動若由頭目登高一呼,通常會有不錯的回
以下管道更容易讓活動的宣傳更達到目 應。
的。同時也提醒在進行任何外展服務時,
應於現場安排通譯人員,讓族人能跨越語 (四)村長
言上的陌生而更清楚活動的意義。 在原住民鄉鎮裡面有一個普遍的事
實,就是「誰的親戚多,誰就有當選村長
(一)神職人員 的機會。」而村長本身又有為村民服務的
基督宗教(天主教、基督教、真耶穌 義務,因此若有相關的資訊要傳達可委託
教會)的神職人員在部落中的號召力和影 村長協助,但通常都是委託者需要把詳細
響力是相當深厚的。對部落族人來說,神 的活動資料(如:宣傳海報、單張等)都
職人員象徵公義、信實,對於神職人員的 準備齊全給村長,不然通常連村長都不是
提醒也會謹記在心,因此透過神職人員來 很清楚的活動,連他自己都會忘記,何況
社區發展季刊 134 期 489 中華民國 100 年 6 月
一般論著
是協助宣傳呢! 拉 是部落生活的必需樂趣,不管唱歌
OK

好不好聽,不管到底會不會去換銅板來唱
(五)非營利組織或在地機構 歌,這裡絕對是族人情緒交流的平臺,也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公部門委託案、 是資訊交流的管道。而且部落投幣式的卡
標案交由部落的在地機構來執行(如:重 拉 店是沒有區分年齡與對象的,宣傳
OK

點部落計畫、原住民家庭暨婦女中心、多 效果卓有成效。
元就業方案等等),這些組織本身就時常 除了以上這七種有效的宣傳管道外,
需要與當地居民互動,因此機構更清楚哪 還要提醒社工人員在發布活動訊息時就要
些活動可以邀請誰去參加、誰有興趣參 同時宣佈此活動的「最大吸引點」,通常
加、誰能參加。如能與這些機構保持友好 最大吸引點並非活動本身的議題,而是活
關係,通常能讓活動進行的更為流暢,也 動的「賣點」,如:進行獎徵答 摸獎活動
/

能藉此獲得更多彼此經驗交流的平臺。 (族人最愛生活用品的贈品,有:洗衣粉、
沙拉脫、洗碗精、鹽巴、臉盆、鋼杯或圓
(六)檳榔攤及雜貨店 鍬等)、準備便當提供給與會者(便當簡
這是原鄉部落十分特別的宣傳地點, 單即可,但由於多數與會者有習慣性務農
雖看似不起眼,但其傳達力可是十分迅速 的休閒娛樂,因此菜色不能太淡。尤其注
且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萬育維、曾梅玲和 意在布農族地區進行活動,準備的餐點一
鄭惠美, )。由於沒有太多的商業行
2009 定要有肉,吃素是大禁忌。)
為在部落內進行,因此雜貨店就成了族人
的經濟交易的場所;而檳榔攤是部落婦女 五、認識部落術語
相互傾訴的心靈雞湯站,所以部落內的各 一個術語表示一個概念,部落術語是
種事物、大小八卦都將是這裡茶餘飯後的 指部落內使用頻率較高、範圍較廣的口語
話題。 化名詞,由於各族群的不同,所產生的術
語也不盡相同,以下就以臺灣大部分原鄉
(七)投幣式卡拉 OK 店 部落較廣傳的術語名詞來簡略說明。
對愛唱歌、喜愛音樂的族人來說,卡

社區發展季刊 134 期 490 中華民國 年 月


100 6
陳翠臻 從部落經驗建構原鄉社工人員應有的文化能力與認知

術 語 釋 義 備 註
一組 保力達+國農鮮奶/舒跑/養樂多 部落最愛的「原」式調酒
男模(又稱青春鼓手) 從事板模工作的男性
拉丁姑娘 工地裡,專職拔鐵釘的女性
飯跑出來 頭部受傷,血流如注 多為阿美族老人的口語說法
八百壯士 一天八百元工資的工作 通常用於多元就業方案或公
部門臨時工
電話我 要打電話告訴我喔! 老人家或小孩提醒對方要提
供相關資訊時
一百種 很不需要這樣做 現代年輕人用法
去幫忙死掉 前往喪家陪伴與安慰其家屬 多為老人家使用
帶/買水果來 帶/買檳榔來 沒有代墊這種事情,這是部
落中必花費的社交費
自己!自己! 意指自己獨自處理所有事務 通常用來形容獨居老人
伍、原鄉社工人員所面臨的挑戰 獲知通報個案通常都是由部落內的親友或
臨近住戶來通報,大多都是部落內的人比
部落工作對許多人而言,有著許多浪 社工更早獲知個案的情況,而且原住民的
漫的想像,例如:每天生活在清新的空氣 部落口傳速度如閃電一般。因此,「個案
中、簡單又親切的部落族人、獨特的樂舞 是否能保密呢?」「應該怎樣維護個案的
與文化節慶、品嚐野味的饗宴、夜間邊烤 權益呢?」這成了社工員需要一點智慧去
火邊彈吉他唱歌的生活、穿著夾腳拖在部 思考與衡量的問題。
落訪視的工作型態、縱情山水的假日休
閒…等,這的確是在原鄉工作的優勢,但 二、族群排他性
不能否認,當中也有不少異於都會區的工 進入原鄉社區提供服務並非一件簡單
作挑戰,而這些挑戰都是與原住民既有的 的事情,要取得當地族人認同後才能較為
生活模式與習性有關,是社工員在原鄉工 流暢地推展服務輸送,但這往往得花上三
作時會遇上的處境,大致而言有: 五年的辛苦紮根,才能露出互信的曙光(范
麗娟, )。如果社工員本身雖為原住
一、個案該怎樣保密
2008

民籍,但並非當地居民,也仍舊需要花上
原住民社區通常是一個血緣關係緊 兩三年的時間才能和當地取得初步的默
密、親屬關係交錯複雜的部落,社工人員 契。這樣的族群排他性是種自我保護(因
社區發展季刊 期 134 491 中華民國 年 月 100 6
一般論著
為社工人員流動量大,造成族人不易信 構內主要工作同仁以基督教為多數時,通
任),也有很大的因素是族群原生論的認 常所合作的對象也常以基督長老教派的教
同。 會,因而常常被認定該組織是一個僅服務
長老教派的社福單位。部落裡有個不成文
三、親屬關係遇上專業處遇 的的現象-天主教舉辦的活動,基督教、
原住民基礎的親族團體是家族,親屬 真耶穌教派的信徒參與意願低落;基督教
間共同耕作、共同生產、共有家物、共同 舉辦的活動,其他基督宗教的教派也不願
生活、共同撫養互助合作,嚴謹的年齡階 參與。對機構而言,舉辦活動的目的出發
級組織維持著部落所有活動與信念(李亦 點其實只是以「關懷、服務」為主軸,並
園, ;衛惠林, )。另外,原住 沒有刻意排擠其他教派或是區隔教派,但
1962 1958

民的家屬彼此間厲行義務扶養,親權與尊 由於合作的單位多以某個宗教為主時,便
長可以對同居幼兒或家屬執行權力(番族 造成其他教派的信徒就不願其家人(孩
慣習調查報告書-阿美族卑南族, )。 童、婦女、或自己)參與其中,即便只是
2000

由此可見,原住民的親屬關係是十分緊密 非常單純的課輔活動、義賣活動、宣導活
的。而這樣的親屬關係的確也會造成社工 動、訓練活動。
人員在處遇上的困難。舉例來說,一個遭
受性侵的未成年被害人在極度恐慌的情況 五、資源分配紛爭
下告知家人,但家長卻基於加害者是自己 通常機構進駐,就意味著「有資源來
親戚而遲遲未能訴諸公權力介入。當社工 了!」,通常這個「資源」包含工作、物
得知消息後,立即通報並進行個案保護的 資捐物、補助款項甚至於志工車馬補助
法律途徑,卻遭受到該家族的抨擊,甚至 費,這時我們必須要注意「分配」的問題。
要求社工人員停止各項政府制裁管道的申 畢竟,分配會導致成部落內部的紛爭,不
請,畢竟多數族人都會有一種「說到底, 當的分配會造成工作人員與案主,甚至於
都還是自己親戚」的掛慮存在。而這樣的 部落的互動關係。更多分析將在「反省與
情節不斷地出現在原鄉部落中,社工員也 建議」中加以探討。
一再地當夾心餅乾在專業與情感之間拉
鋸。尤其是當社工員和加害者是親屬關係 六、包不完的紅白包
的時候,通常社工員所面臨的挑戰將更糾 年花蓮縣老人生活狀況與福利需
98

結。 求調查報告(范麗娟和莊曉霞, )研 2009

究當中指出,由於社會變遷、部落組織改
四、宗教區別活動參與對象 變的因素導致在原鄉地區存在著「紅白包
在多數的原鄉部落裡有著一種微妙的 文化」,而這型態以蔚為部落常態。因此,
狀態,就是跨教派合作上的困難。例如機 當社工人員駐點服務時,與社區民眾建立
社區發展季刊 134 期 492 中華民國 年 月
100 6
陳翠臻 從部落經驗建構原鄉社工人員應有的文化能力與認知

起互動與互信後,自然而然地也會壟罩在 是劃上等號的,但在社會結構變遷與人權
紅白包文化當中。這對原本薪資結構就不 意識、個人隱私逐漸抬頭的情況下,部落
算高的社工人員來說,無疑又是一筆意外 族人如何重新去審視這些舊有的「通俗」,
的支出,而且次數還相當頻繁。 是受過專業訓練的社工員在面對原鄉福利
工作時所應該要負起的教育任務。例如:
七、角色定位 保有受害者或家屬應有的尊嚴、隱私、權
在多數族人眼中,「社工員」是資訊 益;提供給民眾更多法律資訊以了解其所
與服務傳遞的平臺,也等同於「跑腿服務 擁有的保障範圍;推廣兩性平等教育的概
人員」。社工人員只需要幫忙找資源、協 念;適時向族人表示社工人員的立場及工
助跨機構 組織的連結者與協調者,但沒有
/ 作內容;協助與充權於族人讓她們有能力
立場介入家庭問題。尤其是當社工人員年 執行外來資源的分配與執行。這些教育與
齡過輕或非當地居民、非原住民籍的時 陪伴工作是需要長期推動來進行的,也是
候,社工人員在執行家庭問題時,對族人 組織 機構在進駐原鄉時就應要設定好的
/

來說並沒有資格介入,唯有部落耆老或親 目標之一。
屬間的長者才有資格介入(萬育維、曾梅
玲和鄭惠美, )。因此,當社工人員 二、積極參與部落社區內的公共事務
或相關祭典及活動
2009

使用公權力介入應有的處遇時,不但容易
讓自己陷入與案家的衝突,也容易造成與 建立部落信任、成為族人眼中的一份
該家族親友的對立情勢。 子,參與部落事務則是不二法門。原住民
的社會組織裡,群體與部落比個人福利更
陸、可供參考的作法 重要,強調共享、共存、共榮的生活機制
(李明政, )。因此,若能學習部落 2003

對部落的族人來說,透過外來的刺激 腳步、與族人一起呼吸,那麼自然會成為
與資訊的傳遞才能不斷修正及更新合乎時 部落族人眼中的一份子,無形當中也增添
代的腳步。藉由外來者與部落內的人不斷 了部落族人的信任度。然而這一切是以「樂
碰撞出來的磨擦,也造就了雙方前進的動 在其中」為前提,當你樂於參與、投入於
力與檢討。針對社工人員最常在部落中所 部落各項公共事務時,在進行部落社區的
面臨的挑戰,大致整理出以下幾點參考作 服務輸送會更得心應手。在此,必須在極
法: 力呼應:組織 機構應致力於社工人員的流 /

動,避免造成受害者的二次傷害以及族人
一、適時教育民眾權益、知識與態度 對社工人員及機構的不信任感。
過去的原鄉部落是屬於封閉式的互助
社會,因此「家務事」和「部落事」往往 三、積極主動協調跨宗教合作
社區發展季刊 134 期 493 中華民國 年 月
100 6
一般論著
多數的原鄉地區所面臨的宗教區分活 至民國 年開始由東吳大學首先開
87

動的情景已存在多年,過去進駐原鄉部落 始辦理甄選「原住民社工系學生入學方案」
中的福利團體多帶著宗教的情懷奉獻原 後,陸續有東海大學、慈濟大學、暨南大
鄉,也因此容易獲得認同。為能更貼近社 學、輔仁大學、…等學校也著手培育原住
區民眾的需要,獲得族人的接納,社工員 民社工專業人員。原住民委員會也自 90

及機構都需要致力於取得當地的宗教首領 年 月開始核定了「原住民社會工作專業
7

信任。各教派的神職人員如果願意跨教派 人員學分班」,甚至於提出「行政院原住
來共同合作,並彼此宣傳的話,活動的效 民族委員會培育原住民社會工作專業人力
力更具影響度。當地神職人員能鄙棄教派 獎勵要點」(註 ),這都一再顯示出公 2

的區隔,鼓勵教友多參與其他宗教所舉辦 私部門對於原住民社工人員的培育。除了
的活動,將提高活動成效,落實於整個部 大力推動原住民社工人才外,是否應深入
落(陳翠臻, )。2008 思考課程內容是否仍以主流教育與制度為
從事部落社區服務工作不只是專業化 主軸而忽略了原住民本身的主體性呢?首
的表現,更需要不斷從刻板或制式的工作 先,來檢是為什麼原鄉地區還是面臨了專
模式當中修正為能被當地族人吸收的服務 業社工不足呢?為什麼多數的原住民社工
輸送,從服務對象的文化觀點來開發適合 學生在畢業之後會選擇留在都會區工作而
的福利服務,融合當地的文化獨特性並善 非回到原鄉?這可能有幾項原因,首先是
加運用與推廣(李明政, ;萬育維、 1999 這些能繼續升學的學生多半是都市原住
曾梅玲和鄭惠美, ) 2009 民,或是從小就隨著家長到都會區就讀,
在長期的「同化」下,文化不斷流失,即
柒、反省與建議 便帶著濃厚的使命感回家鄉服務時,也會
因和部落脫節許多而鎩羽而歸。其次有些
原鄉原住民與平地漢人有著迥然不同 或許是偏鄉的原住民,但在接受完專業的
的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結構上的不同, 訓練之後,如果沒有消化與反省專業訓練
所以其所接受的福利服務也應從原鄉原住 和當地文化間的差異,也無法適當地建構
民的角度來探討。如果目前的社會福利服 「文化能力」,提供符合當地需求的福利
務無法納入文化差異的考量,那這些服務 服務。所以將原住民傳統知識放入社會工
輸送的存在與實際功效的確值得被檢討 作中,是執行實務工作時所必須的,而這
(王增勇, ;李明政, ;全國成,
2002 1999 也是對原住民來說是最貼切的服務內容
;黃協源, )。
1996 2000 。同時,增加原住民議題的課
(Erika, 2008)

程才能鼓勵更多其他族群共同加入原鄉社
一、社工相關科系應增加原住民議題 區服務的行列當中,也為她們建構更多的
之課程 文化能力與認知。
社區發展季刊 134 期 494 中華民國 年 月
100 6
陳翠臻 從部落經驗建構原鄉社工人員應有的文化能力與認知

對象的距離,也能讓自己在整個服務過程
二、善於分配外來的資源 中更享受異文化的洗禮。例如:阿美族的
社工員通常負責引進外來的資源和知 樂舞基本步伐或牽手方式、達悟族人與拼
識的角色 ,如何適
(Cox and Ephross, 1988) 版舟的情感、百合花對於魯凱族的象徵意
當地引進外來資源,增進部落的團結而非 義、排灣族貴族制度、泰雅族的紋面圖騰
彼此爭奪,是社工員必須嚴謹處理的問 與祖靈的對話、布農族吟唱八部合音的神
題。由於部落本身就會有它已存在的菁英 聖性等等,這些資料長期透過人類學家的
份子或權力掌握者,因此當外來資源進駐 記載與說明已有相當豐富的呈現,無論在
的時候,同時也形成對舊有勢力的衝擊, 歌謠、樂舞、祭典儀式、象徵意義,甚至
在這樣的競爭當中,社工員容易讓自己陷 於家庭變遷、社會適應都有相關的文獻可
入兩股部落勢力當中,或者是說,社工員 以參考。
打破了原本的寧靜而造成另一股對抗的團 以上是針對部落服務經驗大致整理出
體。所以當部落的資源分配由稀少轉變成 數點入門方法,期以略增社工的文化能力
資源數量、種類與來源較多樣時,如何整 以及對原鄉地區的認知。同時也強調,為
合資源有效地投入部落、如何取得部落多 讓社會福利的服務輸送能有效落實在原鄉
數族人的共識、怎樣避免部落寡頭菁英的 地區,除了應該發展原住民部落福利模式
搶奪,這都需要多方衡量與評估,朝向促 (邱汝娜, ),並應倡導在從事原鄉
2000

進部落社區族人的利益而不是造成部落另 社會工作時,應對其地區的文化背景有所
一股對抗的勢力,成了社工員要不斷省思 認知,減少在溝通上的困難與服務輸送時
的部份。 的窘境。對於培育原住民人才從事原鄉服
務,則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與多元角度,
三、充實對族群物質文化的初步了解 期以減少社工員因文化與語言的落差而產
雖然臺灣只是一個小島,面積不大、 生的挫折感,也可順利達成助人工作的服
原住民族的人口比例也不過占全國人口百 務之目的,以建構出符合原住民需求之社
分之二左右,但這十四(註 )個族群之 3 會工作體系(李明政, :邱汝娜, ; 1999 2000

間所使用的語言、符號、顏色、歌謠、服 詹宜璋, ;黃源協, ;全國成,


2000 2000

飾、生活習性等都大不相同。當進入原鄉 ;王增勇, )。
2001 2002

部落時,建議先瞭解服務對象的屬性與族 (本文作者陳翠臻現為鳳林鎮原住民家庭
群特色,如此不但可以快速地拉進與服務 暨婦女服務中心督導)
註 釋
註 :白浪,意指漢人。從閩南語「壞人」的發音轉換而成。
1

社區發展季刊 134 期 495 中華民國 年 月 100 6


一般論著
註 :於民國 年 月 日發布/函頒。
2 94 11 18

註 : 年 月 日,行政院通過「賽德克族」正名案,成為臺灣第十四族。
3 2008 4 23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番族慣習報告調查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 (2000)

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北:南港。
王增勇 ,《我國原住民社會工作教育之初探》。論文發表於「八十八學年度原住
(2000)

民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 年 月 89 4

日。
13

王增勇 ,〈原住民社會工作與福利服務〉。頁
(2002) ,收錄於呂寶靜編,《社會 309-348

工作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
全國成 ,〈臺灣世界展望會在偏遠山地的社會工作〉。《社區發展》 :
(1996) 。 (76) 120-131

全國成 ,〈原住民社會服務人才培育〉。論文發表於「兒童福利政策與福利服務
(2001)

國際研討會」,臺北:臺灣世界展望會,民國 年 月 至 日。 90 9 5 6

李亦園、阮昌銳、徐誠垺、丘其謙、溫遂瑩、凌曼立、陳清清、吳燕和、石磊, , (1962)

《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收錄於中央研究院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
刊之二》。臺北:南港。
李明政 ,〈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福利服務建構的理念初探〉。《東吳大學社會工作
(1999)

學報》 : 。 (5) 71-88

李明政 ,《文化服務權》。臺北:松慧。
(2003)

李聲吼 ,〈多元文化能力在社會工作實務上的應用〉。《社區發展季刊》 :
(2007) (117)


130-142

邱汝娜 ,〈從多元文化觀點談臺灣原住民處境與社會福利政策〉。論文發表於「前
(2000)

瞻二十一世紀華人地區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教育研討會」,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
系,民國 年 月 日。 89 6 15

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東部青年志工中心 ,《花蓮縣社會福利服務團體需求調 (2005)

查》。花蓮:花蓮縣政府社會局。
馬宗潔、萬心蕊 ,〈當非原住民遇到原住民〉。《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 :
(2003) (10)


35-72

范麗娟 ,〈多元文化社會服務之理念介紹〉。頁
(2008) ,收錄於吳天泰編,《多 238-254

元文化》。臺北:二魚。
范麗娟、莊曉霞 ,《 年花蓮縣老人生活狀況與福利需求調查報告》。花蓮縣政
(2009) 98

社區發展季刊 期 134 中華民國 年 月 496 100 6


陳翠臻 從部落經驗建構原鄉社工人員應有的文化能力與認知

府委託調查計畫。
莊曉霞(2009),〈原住民社會工作之反思〉。《臺灣社會工作學刊》,(6):147-168。
陳翠臻(2008),《原鄉地區隔代教養之現狀分析:以花蓮縣光復鄉為例》。花蓮:東華
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盈豪(2004),《社會工作在原住民部落之實踐與反思-我在大安溪流域泰雅部落工作
站之經驗》。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協(2000),《建構山地鄉原住民社會工作體系之研究-以部落為基礎的服務整合模
式》。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萬育維、曾梅玲、鄭惠美(2009),〈從部落工作經驗建構原住民社會工作教育的內涵〉。
《社區發展季刊》(127):89-98。
詹宜璋(2000),〈原鄉社會重建與原住民福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90):
63-71。
詹宜璋(2001),〈原住民族福利政策與服務體系〉。《厚生雜誌》(13):42-44。
廖秀玲(2005),《原住民部落社區工作者工作經驗之研究-以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大
安溪部落工作站為例》。花蓮: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衛惠林(1958),〈臺灣土著社會的世系制度〉。收錄於中央研究院編,《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五期》。臺北:南港。
Carole B. Cox., & Ephross, P. H. ,1998, “Ethnicity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oss T., Bazron, B.,Dennis, K., & Isaacs, M, 1989, Towards a Cultrually Competent Sys-
tem os Care, Volume 1.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Erika, Faith, 2008, “Indigenous Social Work Education: A Project for All of Us ?” Pp.245-256
in Indigenous Social Work around the World, edited by Mel Gray, John Coates and Michael
Yellow Bird. England: Ashgat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 2001, Standards for Cultrual Competenc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naswdc.org/practice/standards/NASWculturalstandards.pdf, assessed on 2nd Janu-
ary,2011.
Raven,Sinclair, 2009, “Bridging the Past and Future: An Introduction to Indigenous Social
Work Issues” Pp.19-24 in Wicihitowin: Aboriginal Social Work in Canada, edit by Raven
Sinclair, Michael Anthony Hart, Gord Bruyere. Canada: Fernwood.
Weaver H. N., 1998, “Indigenous People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Unique Issues for Human
Services.” Social work, 43:203-211.

社區發展季刊 134 期 497 中華民國 100 年 6 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