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苯教雍仲推测马家窑彩陶 卍 卐 纹的本源问题 王晓云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2018 年第 5 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5,2018

第 45 卷 Journal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Vol. 45


( 总第 240 期)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 240

从苯教雍仲推测马家窑彩陶 “ 卍”“ 卐 ” 纹
的本源问题
王晓云
(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汉语系,甘肃 合作 747000)

〔摘 要〕 青海湟水流域出土的马家窑文化晚期马厂型彩陶所见 “卍” ( 卐) 纹,与今见苯教、佛


教所用符号形似,而引起学界的关注,并形成太阳崇拜与生殖崇拜两种代表性观点。纵观马厂型彩陶纹饰
以及早期苯教、佛教文献,便知 “卍” 与 “卐” 符号同时出现,且二者相对称而不可分割,是先民对宇
宙、自然、生命形成与变化规律进行诠释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至于马厂型彩陶所见 “卍” 或 “卐” 纹的原
形,今之所见,无论是苯教中左旋的 “卍” 符,还是佛教中右旋的 “卐” 符,都有 “永恒” 之义,再结
合其运动的外形推理,最初的具象可能与圆形运动的物体有关,如车轮、水车等,后因其被赋予一种特殊
意义而符号化了。
〔关键词〕 苯教雍仲; 马厂型彩陶; “卍” 与 “卐” 符号
〔中图分类号〕 B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8575 ( 2018) 05-0085-07
DOI:10.15970/j.cnki.1005-8575.2018.05.011
在马家窑文化的后期考古中,青海乐都柳湾 首先,用文化人类学的新材料,以今证古的方法
的马厂出土了一批属马家窑文化晚期的彩陶 。其 值得借鉴。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雍仲 ( “卍” 符
中一批彩陶上绘有 “卍” “卐 ” 纹, 而且这类纹 的藏语称谓, 拉丁文转写体 g. yung drung) 应
饰的变化有多种 ( 见图一 ) 。 甘肃省博物馆现存 该与马厂型彩陶所见 “卍 ” 字纹同源, 用苯教
有一个马 厂 型 双 耳 彩 陶 罐, 其 前 后 绘 有 “卍 ” 雍仲的象征义去追溯马厂型彩陶所见 “卍 ” 符
纹 ( 见图二 ) , 年代距今约 4000 年至 4300 年。 的本义。其次,“卍” 与 “卐” 均在马厂型彩陶
关于这种符号最初的涵义,只能根据现有文献进 纹中出现,应将二者组合起来去辩证思考。通过
行推测,目前学界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 一、与 上述求证方法的引用与分析思路的调整 ,得出的
生殖崇拜有关, “卐符号与生殖崇拜有关联, 是 结论应该比单纯从图像本身进行揣测要可信得
[1]
女性生殖崇拜并向两性结合转变的象征物 ”。 多。本文即以这两方面的探索为突破口 ,重新阐
[2]( P. 154)
二、象征太阳说, “卍” “卐 ” 是从太阳 释马厂型彩陶所见 “卍” “卐 ” 纹的本源、 本义
母题演变而来。 问题,以求研究更加深入。
笔者查阅资料, 似乎觉得有再讨论的空间。

〔收稿日期〕2018 - 05 - 12
〔作者简介〕 王晓云 ( 1976 - ) ,男 ( 藏族) ,甘肃卓尼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
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西部地方文化研究。
〔基金 项 目〕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西 部 项 目 “甘 肃 藏 族 地 区 红 色 文 化 遗 产 传 承、保 护 和 利 用 研 究” ( 项 目 编 号:
18XMZ028) ;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甘青川民间藏戏剧本文献搜集、整理和研究” ( 项目编号:
17XMZ069) ;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 “单尼藏族哭嫁歌 ‘打巴奥’ 的搜集整理及研究” ( 项目编
号: 2017A - 133) 研究成果。

85
[6]( P. 95)
一、马厂型彩陶所见 “卍” ( 卐) 后期 796 - 815 年间。 还有,在 “西藏林芝
县米瑞乡雍珠则村境内的石刻碑上除了刻有藏文
纹与苯教雍仲应为同源
以外,碑面下方雕刻有碑座, 剖面弧形, 高 20
就目前发现, “卍” “卐 ” 纹不光在史前的
厘米,宽 1. 6 米。 座上雕刻出凸起的 ‘卐 ’ 符
马厂型彩陶上有绘制, 而且也在亚欧的诸多地 [7]
号 11 个,带有藏族苯教的色彩 ”。 这个碑文出
方,如中亚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萨玛 现在赤德松赞继位之后。这些材料的发现,可以
拉文化中频繁出现过,甚至就连南、中美洲的玛 看出 “卐” 符号在吐蕃时期的青藏高原已广泛
雅人,南美洲巴西的原始民族卡拉耶人 ,北美洲 使用。
的印第安人,也曾都使用过 “卍” “卐 ” 符号。 时至今日,西藏一些地方的藏族民众依然把
同时,也曾被古代的佛教、婆罗门教,以及耆那 “卍” 纹绣在衣服的背部, 而且, “卍 ” 纹在藏
教等宗教作为一种特殊含义的符号所使用 。 族的其他装饰品中也较为常见, 有 “驱邪、 保
杜斗城先生认为: “马家窑文化是青藏高原 平安” 的意义。 藏族民间流行以 “雍仲 ” 一词
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独立形成的一支新时期文 为苯教 寺 庙 的 名 称 和 苯 教 信 徒 的 名 字。 作 为
化,创造这支文化的先民应是 ‘羌人 ’ 的祖先。 “永恒” “永生 ” 的标志, 在四川嘉绒一带的藏
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河湟流域应是中 区,藏民族的婚礼中也会经常使用 “卍” 符号。
[3]
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带。” 因此, 这里首先要 众所周知,苯教是佛教未传入西藏前就已存
确定的是在青海柳湾马厂发掘的这批彩陶上绘制 在的土生土长的宗教。苯教根据产生的时间先后
的 “卍” “卐 ” 纹, 是 “羌人 ” 的祖先独立创 分为 “斯巴苯” 和 “雍仲苯”。 “斯巴苯 ” 目前
造的,而非舶来品。后来,在青藏高原或附近地 还不知道它的创始人是谁。其大概产生在石器时
区有无出现过此类图案,是文章试图去解决问题 代,是一种多神崇拜。原始苯教的巫师们为民众
的突破口。 禳解灾祸,祛除病邪,拥有众多的信徒。雍仲苯
20 世纪 80 年代,考古人员在西藏阿里日土 教 ( g. yung drung bon) 是辛饶弥沃在改革原始
县所辖的日松区、日土区,以及多玛区先后发现 苯教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教法, 并创建的新宗
了三处早期岩画,学术界一般认为,这些岩画绘 教。今天所见苯教是把左旋的 “卍 ” 符号作为
制的时间下限应不晚于吐蕃早期 。其中,在日松 其代表性的符号。
区发现的任姆栋岩画应属早期苯教文化系统 ,时 安旭先生在 《藏族服饰艺术 》 中指出: “马
间在公元前 1000 年左右。“任姆栋岩画 1 号岩面 厂文化中的许多彩陶纹样同今天藏族服饰纹样有
上有人、马、鱼、 月亮、 太阳、 男女生殖器等, 密切关 系。 其 中 常 见 的 ‘十 ’ 和 ‘卐 ’ 符 号,
右侧大鱼左下方有四个戴鸟首形面具的人作舞蹈 是藏族服饰中存在比较普遍的。” 前文已提
[8]( P. 42)

状,上面二人之间有一 ‘卐 ’ 形符号; 13 号岩 及,马厂型文化,它是源于藏族先民之一的古羌


面上有鹿、豹、牦牛、器皿等,一器皿腹部刻有 人文化。而古羌人也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民族
[4]( P. 242)
‘卍’ 字符号”。 在西藏阿里日土县发现的 的一支重要族源。早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
岩画上就有 “卍 ” 符号演变进程图, 这也至少 关于 “羌” ( 甲骨文写作, 即以牧羊为生的人 )
说明在佛教传入西藏前,西藏的先民就已经在使 的记载。“近年来, 在甘肃、 青海、 新疆、 西藏
用这一符号了。 等地,又相继发现了与古羌人有关的新石器时代

位于拉萨市属墨竹工卡县吐蕃时期的夏拉康 的文物。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羌人演化为许多
寺,其门前左右两侧石碑的正面刻有 “卍 ” 符 支系,其中一部分融合于汉族,一部分发展为藏
号,碑文的内容是对赤松德赞、赤德松赞及赤热 缅语族的若干民族。无论是在历史上出现过和现汉 藏
巴巾三位赞普的治国有巨大贡献的娘 ·邓俄增的 今仍然存在的我国西北、西南各少数民族,溯其
[5] [9]( P. 1)
赞誉,立碑时间在 798 - 812 之间。 以及位于林 来源,大都与羌族有关 ”。 秦汉以前, 青海
芝境内的第穆摩崖石刻,其底部的装饰中也刻有 被称作羌戎之地,诞生于湟水流域的马厂型文化
“卍” 符号。依据第穆摩崖上的石刻内容, 历数 当属羌人文化的先河。 马厂文化遗址分布的地
了工嘎布王的族系来源等内容判断 ,应刻于吐蕃 区,今天大多为藏民族聚居区。
86
根据现有发现的材料得知,生活在青藏高原 示的意义。
藏民的先祖, 他们所信仰的宗教便是原始苯教,
而藏族的族源之一便是古羌族。这与前文谈到的
马厂型文化的缔造者古羌族所生活的地域 、时段
应该是吻合的, 也就是说, 马家窑马厂型彩陶
“卍” “卐” 纹与苯教雍仲应是同源无疑。

二、苯教雍仲的基本义即马厂型
彩陶 “卍” ( 卐) 符的象征义
马厂型彩陶, 因 1924 年首先发现于青海省
图1 马厂型圈内 “卍” 与 “卐” 变化图
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 年代约为公元前 2350 年
至公元前 2050 年。 马厂型彩陶, 早期是以较宽
的黑边紫红条带构成圆圈纹、 螺旋纹、 波折纹,
以及变体的蛙纹等; 晚期则利用单色线条,以黑
色为主,偶尔用红色,构成的图案以菱形纹、波
折纹、雷纹、回纹、变体蛙纹和编织纹为主,最
典型的当属各种几何图案。所以马厂型晚期的彩
陶纹 “卍” “卐” 因图案的抽象而为理解其义带
来很大难度。学界一般认为它是某种宗教符号而
非记号或审美图纹。 保罗 · 蒂利希 ( PaulTillich) 图2 双耳彩陶罐正面,双耳彩陶罐侧面

就符号与记号在其 《信心之动力 》 一书中指出: 青海湟源日月乡居住的 藏 民 有 一 种 习 惯,


“即它们都是超越本身而指向另外的东西。 然而 他们娶亲时,婆家将羊皮铺在院子里,在羊皮上
记号会因为方便和习惯的原因而改变 ,但符号却 用青稞绘制 “卍 ” 字符, 新娘进门时, 脚踏在
不会。它不会改变是因为它参与,或可称之为投 “卍” 字符中心, 以示 “男女同生、 阴阳相配、
[10]( P. 33)
入在它所指的东西当中。” 因此, 时至今 吉祥如意、 坚固永久 ” 之意。 民间四合院的门
日,“卍” “卐 ” 的外形依旧未改变而活在宗教 窗图案也有 “卐 ” 或者 “卍 ” 字符的变体, 即
与民间社会中,这与他们被赋予宗教符号的内涵 取此 “富贵不断头 ” 的意思。 这也看出, 今天
有关。 “卍” 字符在民间婚礼与装饰上呈现出宗教情感
而且马林诺夫斯基也说过: “无论怎样原始 和审美情感的交融。
的 民 族, 都 有 宗 教 与 巫 术, 科 学 态 度 与 科 今天看 来, 唐 以 后 中 原 地 区 流 传 的 “卍 ”
[11]( P. 3)
学。” 可见,一切初民部族都是有宗教的。 形纹与佛教有关。 《辞海 》 记载: “卍 ” 是 “古
初民万物有灵的宗教观与早期苯教的核心也颇为 代的一 种 符 咒、 护 符 或 宗 教 标 志 ”。 中 原 所 见
一致。那么,马家窑马厂型彩陶 “卍” “卐 ” 符 “卍”, 和佛教的流传、 佛经的翻译有关, 大体
号,当为宗教符号的说法无疑。甘肃省博物馆藏
上说是佛教东进以后的事。 “卍 ” 是佛教用语,
的这个双耳彩陶罐前后绘有 “卍 ” 纹, 两侧则
其是符号,而不是文字, 《大方广佛华严经 》 卷
各绘有一巨型神人,也正好说明在马厂型文化中
六五 《入法界品 》 说释迦牟尼 “胸标卍字, 七
“卍” “卐 ” 符号与宗教有密切关系。 既然苯教
处平满”。因此 “卍” 是吉祥的标志, 是佛的三
的雍仲符 “卍 ” 与马厂出土的彩陶纹 “卍 ” 同
十二种 大 人 相 之 一, 至 唐 武 则 天 时 定 读 音 为
源,那么就可依据今天仍然还存在于青藏高原许
“万”, 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 据佛经记载, 它
多藏族地区的苯教雍仲本义,去推测马厂型彩陶
是第十六种大人相,位于佛的胸前,表示吉祥无
上出现的 “卍 ” 符号当初的意义。 当然, 这种
比,称为吉祥海云或吉祥喜旋。唐代铜器、清代
推测略显武断,为了使得出的答案更加可信,且
织锦、镂空门窗上比比皆是。这些器物上使用的
进一步看看民间社会及佛教中 “卍” “卐 ” 符表
“卍” 形纹大多取吉祥寓意, 渐渐失去了曾经浓
87
厚的宗教意味,而审美成分越来越浓,渐渐演变 这两个符号在东巴教经师眼里是浑然不分的 。
成民族传统的审美对象了。 既然马家窑文化马厂型出土的彩陶中 ,早期
“若宗教符号被认为是一种工具, 表达出宗 的苯教文献中,纳西族的东巴教中,还有后来传
教信仰的内容, 而宗教符号有其文化的局限性, 入中国的佛教文献中,“卍” 与 “卐 ” 符都是同
所有宗教符号的解释都是从某个文化角度相对于 时出现,这说明,追溯它的早期含义就不应该将
某些价值观念而作出的,那么,要超越这局限性 二者割 裂 去 分 析。 观 “卍 ” 与 “卐 ” 符 外 形,
的唯一方法就是避免只停留在一个事况中 ,即将 再融合前面证知的 “永恒 ” 这一基本义, 即能
[12]
理论尽量抽离处境 ”。 不管是苯教雍仲、 佛教 够发现这样一些特征: 一、它们组合成一组表示
万字符 “卍” 的基本含义, 还是民间对这一符 事理为 “相对 ” 的概念, 表达先民对宇宙、 万
号所赋予的意义,其被尽量抽离处境后的基本义 物变化 的 认 识, 这 个 万 变 不 离 其 宗 的 道 便 是
符号含义
都有 “永 恒 ” 的 意 思。 既 然 产 生 于 不 同 地 域、 “永恒 ”; 二、 它们是一组动态的图形, 向左旋
不同宗教的相同符号都有共同的指向 ,可知,马 转的 “卍 ” 指向过去, 或已知的世界, 向右旋
厂型彩 陶 所 见 “卍 ” 符 的 基 本 含 义 为 “永 久、 转的 “卐 ” 指向未来, 或表示未知的世界。 二
永恒”。这就为下文的分析找到了突破口 。 者组合起来,就会把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连
前面说过,“卐” 与 “卍” 符在出土的马厂 接在一起,把夜晚和白天连接在一起,即时间上
型彩陶中都出现过,而且变化的形式多样。在西 达到了 永 恒。 这 便 是 一 种 先 民 朴 素 的 二 元 辩
藏早期的苯教中也是经常出现左旋 “卍 ” 和右 证观。
旋的 “卐 ” 符。 西 藏 日 土 县 岩 画 中 “卍 ” 与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推测的合理性 ,就应该
“卐” 符也是同时出现的。 有些学者对此也提出 以西藏原始宗教苯教文化为基础 ,从周围与苯教
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 “卍 ” 与 “卐 ” 纹对折就 有着相似的或者一定渊源关系的宗教或其他文化
重合成一个图案了,因此,左旋和右旋,单个和 中去寻找这种推测的理论依据,或者说令人信服
一对意义都是相同的。笔者认为,产生歧义的关 的解释。 中原文化与西藏地方文化很早就有接
键点就在这里, 左旋 “卍 ” 和右旋的 “卐 ” 符 触,中原的道教与西藏的苯教有许多的相似点 ,
号意义上差别很大,但不可分割理解,只有将二 也有学者提出过道教对苯教的影响问题。 因此,
者组合成一对进行分析,才能找出答案。大致看 从道教及道教形成的中原文化土壤中寻找上述推
苯佛 来,在西藏, 佛教未传入之前, “卍 ” 与 “卐 ” 论的合理性,应更恰当。
符并用或者说是混用,至少是同时存在的; 当佛
三、二元辩证论是苯教与道教阐释
教传入后, 为 了 区 别 佛 教 中 的 “卍 ” 与 “卐 ”
符,逐渐将左旋的 “卍” 定为苯教特有的符号, 万物起源的基本理论
其巡礼方式也是从右到左旋转,而佛教的则固定 前面已有学者提及,马家窑文化是在青藏高
成右旋的 “卐 ” 符, 其巡礼方式也固定成从左 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形成的,是中华文明起源
到右的旋转。如今的藏区对这两个符号的区分是 的重要区域。试想,中华文明从黄河上游的湟水
非常清楚的。 流域发端,一脉沿黄河流域自西向东扩散,便成
今天看来,西南的许多少数民族早期文化中 为汉文化的源头之一; 一脉则继续向西逐渐向青 湟⽔流域
也在使用 “卍”。黔东南榕江县苗族传统的蜡染 藏高原的腹地扩散,形成早期西藏文化,特别是
图案就有雷云纹、十字纹、蝶纹、四瓣花纹,以 原始苯教文化的源头。这种推论并非只停留在滑
中原 青藏⾼原
[13]
及 “卍 ” 字 纹。 纳 西 族 东 巴 教 中 也 在 使 用 稽的假设阶段,近年来的考古越来越证明了这种
“卐”。纳西族居住在滇川藏交界地带, 与青藏 推断的可能。格勒博士也说过, “西藏的原始文
高原为一脉,有关纳西族与藏族宗教文化的交融 化自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与中原文化有
[14]
互相影响,已有学者做过专题讨论。 但可以看 某些相似,在某些重要考古学特征上与我国的中
出来的是,古老的东巴教中使用 “卐 ”, 是将其 原地区的原始文化有相同之处,这绝非偶然的巧
[15]
赋予宗教含义的,而非简单的装饰纹。东巴教的 合”。
经师在书写时, 将 “卍 ” 与 “卐 ” 混写, 说明 如此说来,中原文明与青藏高原的早期文明
88
道苯
应是同源异流。且进一步看看中原早期文化中二 另据 《土观宗派源流 》 一书, 其中谈到道
元结构的形成与阐释。 孔子所著 《易传 》 中便 教与苯教有诸多相似点。太上老君与苯教的教主
有 “一阴一阳谓之道 ” 的说法。 简而言之, 按 敦巴辛绕可能是同一个人, “辛 ” 可能是汉语的
照易学思维理解,阴阳二元的互动与融合,所描 “仙”,藏人读音错讹遂呼为 “辛 ”。 道教尊奉五
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古人观天 岳的山神、四渎的河神、风神、雨神、雷电神等
地、察万物,将自然界各种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现 具有神力的非人之神,依于供祀这些神做各种法
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 事。在做法事时要诵净身、 净口、 净舌等咒语,
[16]( P. 210 - 211)
归纳为抽象的 “阴阳 ” 二元说。 道家的老子也 作沐浴斋戒等仪轨。 从道教与苯教对
认为: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 人世社会的关注来看,二者都重视对今生今世的
( 《道德经》) 。万物的孵化源自于阴阳之间的交 关怀。占运、祈福、禳灾,化解困厄,都是在解
替作用,这一哲学思想始自先秦诸家, 《荀子 · 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暂且不细细地追究道
礼论篇》 里也说: “天地合而万物生, 阴阳接而 教对苯教的影响问题,但至少我们看到了苯教与
变化起。” 指 出 阴 阳 交 感 是 万 物 变 化 的 根 本 条 道教间有诸多相地点。
件,其中的 “合” “接” 都具有相互作用与影响 中原文化中所演化的二元辩证法思想 ,在西
之意。因此,可以说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 藏苯教的创世神话中也出现过。苯教教义主要包
物生成和变化的起源。这是先民对宇宙起源、万 括: 宇宙发生论、教主与教义起源论、基本教法
物变化的认识与总结。 及宗教传承论等。这种二元论观念便主要集中在
阴阳二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理论 ,不 苯教的宇宙发生论神话中。 苯教的经典 《斯巴
论是道家还是儒家对此均有阐释 。而阴阳二元论 卓浦》 与 《黑头矮人的起源 》 中就有黑白二元
[17]( P. 297)
能完美的建构于一图的则是太极图 。有关太极图 论的阐释。《斯巴卓浦》 ( 《世间起源》)
的起源说法不一。太极图应该是出现在孔子或后 中记载, 很久以前宇宙之神南喀东旦却松拥有
孔子时期, “太极 ” 这个名字是孔子给命名的, 地、水、火、风、空五种宇宙的本原物质。后来
意思是: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易经 》 当中 五种物质中又产生了黑白两卵。法师赤杰曲巴用
的阴阳爻和阴阳卦, 正是阴阳二元思想的符号 光轮敲击那枚白色光卵,现实之王斯巴桑波本赤
化。太极图中的黑白相间与首尾相交 ,正是阴阳 从光卵中诞生。法师赤杰的对手格巴梅本那波让
二元对立统一、此消彼长、互动融通理念的生动 黑卵在黑色王国中炸开,虚幻之王门巴塞敦那波
图示。如在汉代画像砖上绘制的伏羲女娲交尾 诞生。这两个神分别是光明、善与黑暗、恶的代
图,被认为就是早期的一种太极图。 表。然后善神与恶神分别用生殖的力量创世 ,即
后来道教将阴阳二元论吸纳,并作为其教义 产生世间万物。
[18]( P. 64)
思想的核心内容。众所周知,道教是土生土长在 有关 《黑头矮人的起源 》 中记载,宇
中国土壤上的一种宗教, 其主要思想形成于先 宙本来的状态是虚空的, 于是便有了光明、 冷
秦,创立于东汉末年,并以黄帝为始祖、老子为 暖、黑暗及阴阳的差别,这种二元的交替便形成
道祖、张陵为教祖,至今已有 1800 多年历史了。 了空气的流动,于是产生了光、风、雾气等。在
宋以后道教把这种至少形成于先秦时候的阴阳二 光、风、雾气、温度等的作用下露珠凝结成一个
元论思想,用 “阴阳鱼 ” 太极图作了很好的图 大水塘,后来在大水塘表面形成一枚神奇的卵,
说。后来道教的太极八卦图中间便为阴阳鱼太 卵孵化生成一黑一白的宇宙至鹰 。双鹰结合又产
极。阴阳鱼太极图中的大圆圈便是象征 “道 ”。 下白、黑、黑白相间花色的三枚卵。后来这三枚
道生 一, 一 即 为 太 极 ( 即 宇 宙 原 本 的 混 沌 状 卵破裂后生下不同世系的天生与祈愿王 ,并由此
态) ,大圆圈中黑白两个似鱼形的图案, 则象征 而创造了万物。
太极所产生两仪 ( 指阴阳二元 ) , 白鱼中含有的 可见,关于宇宙与人类起源为卵生说,最为
黑点和黑鱼中含有的白点, 便包含了阴极生阳, 常见,在许多民族的宗教或神化中都出现过 。这
阳极阴生的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蕴含了向对立 与老子在 《道德经 》 中阐释的 “道 ” 的理论是
面转化的要素。 一致的,这个道的第一次变化生出了阴阳两仪,
89
这个阴阳两仪便是 “二 ”, 万物便由阴阳的再结 “卐”,就很难代表太阳了。
合运行 而 昌 隆。 而 神 话 中 的 卵 生 说 是 对 老 子 “卍” 与 “卐” 有关生殖崇拜蛙纹说, 看似
“道” 的形象化解释。 道教的太极阴阳鱼图是中 有一定的说服力,因为先民的巫文化崇拜中,祈
原文化中阴阳二元辩证法最成熟而生动的图解 祷五谷丰产和人口繁衍便是两大主题 。但是,若
法。这与先民将 “卍 ” 与 “卐 ” 的组合符号表 将其中一个图案单独拿来作论据 ,还具有一定的
示朴素的二元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生 说服力; 若将两个图案同时组合或并列,便无法
动性上略逊于中原宋以后流传的阴阳鱼太极 。这 说明是简单的蛙崇拜或生殖崇拜了 。前文揭示的
也正好说明太极图在中原文化中演化的事实 。 “永恒” 含义,更是与生殖崇拜意义相差甚远。
从以上文献来看,中原文化中的二元辩证法 马厂型彩陶中同时出现了 “卍 ” 与 “卐 ”,
思想,其产生时间应该更早,且至少在先秦已经 有些学者认为,这也是同一个图案,只不过是两
形成,并被儒家、道家等诸家所用来阐明宇宙万 种书写罢了, 这种想法是将右和左等同, 且说,
物的产生与运行规律。后来这种二元论辩证思想 在古印度就出现了左旋和右旋的两种符号 ,而且
也被道教所吸纳,并逐渐用太极阴阳鱼的图说进 表示的含义也是不同的。因此,参用中原文化中
行符号化阐释。这也说明,“卍 ” 与 “卐 ” 是最 的二元 辩 证 法 理 论 和 苯 教 中 的 二 元 论, 并 将
早作为先民二元辩证法思想的标示符号 ,后来才 “卍” 与 “卐” 联系起来去思考, 才会发现这是
进一步作为先民表达特定含义的宗教符号 。前文 先民早期的一种二元论辩证思想 ,共同表达先民
所提到的 “永恒 ” 便是这个阴阳二元变化的本 对宇宙 万 物 的 认 识。 左 旋 的 “卍 ” 指 向 过 去,
原 “道”。如此说来, 二元辩证法理论, 是苯教 代表阴; 右旋的 “卐 ” 指向未来, 代表阳。 而
与道教共同的阐释万物起源与变化的基本理论 。 每个符号中间的联结点,即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
因此,也说明这一理论产生的时间应更早 ,至少 这个 “现在”。而这种辩证法思想, 也是先民经
追溯到新石器晚期是更为合理的 。 过对自身、对自然万物长期的观察而得来的 。
那么,关于 “卍 ” 与 “卐 ” 的原型, 学界
四、小结 也有蛙纹说、鸟飞翔说。今天看来,苯教与佛教
巫鸿先生主编的 《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 虽然使用 “卍 ” 或 “卐 ” 符号的含义有一定程
考古》 一书中认为,“西藏本教岩画中的雍仲符 度的不同,但都将它作为祈祷 “永恒 ” 的象征
号与太阳母题之间似乎也应存在着类似的渊源关 符号。大家都知道,在所有的几何图案中,只有
[19]( P. 145)
系。” 若这种太阳崇拜说成立, 那么, 像 圆是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 代表永恒的意
阿里的日土岩画,在 “卍” 或 “卐 ” 符的附近, 思。再看马厂型出土的这批图案,大都是在圆圈
还画有象征太阳的 “太阳花 ” 图案, 这种同一 里面绘制一个 “卍 ” 或 “卐 ” 符, 后来才逐渐
物体画法却相差很大的情况出现在同一场域便很 简化成只剩里面的符号了。由此推测,这种图案
难解释。并且在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上,纳西族 在先民 大 脑 里 构 型 时 便 融 入 了 “运 动、 圆 形、
的岩画上,“太阳花 ” 一直是太阳崇拜的典型图 永恒” 这 些 元 素, 相 信 这 与 早 期 圆 形 的 水 车、
画,说明这种象征太阳的图案在先民意识中始终 车轮等生活用具有关,而非是其他。只不过后来
是个发光的物体。 再说, 若用左旋的 “卍 ” 符 将这个具象物赋予了一种抽象的含义后 ,逐渐变
表示太 阳 自 东 向 西 的 运 转 的 话, 那 么 右 旋 的 得更为简化和难以辨认了。

〔参 考 文 献〕

1998,( 2) .
〔1 〕 杨甫旺. 符号与生殖崇拜[J]. 四川文物,
〔2 〕 孙新周. 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3 〕 段小强. 马家窑文化·序[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1.
〔4 〕 张亚莎. 西藏的岩画[M].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994,( 4) .
〔5 〕 更堆. 吐蕃古寺夏拉康[J]. 西藏研究,
〔6 〕 达瓦次仁. 宝藏( 第一册) [Z]. 北京: 朝花出版社,
2000.
90
〔7 〕 拉都. 藏族“卐”( 卍) 符号的来源[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 .
〔8 〕 安旭. 藏族的服饰艺术[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8.
〔9 〕 任乃强. 羌族源流探索[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4.
〔10〕 Tillich,Paul. Dynamics of Faith[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57.
〔11〕 [英]马林诺夫斯基( 李安宅译) . 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 北京: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
〔12〕 [德]区建铭. 当代宗教对话理论: 宗教符号的解释[C]. 比较经学,
2013,( 2) .
〔13〕 吴平、淳于步. 藏在深山中的蜡花———榕江苗族蜡染( 封二) [Z].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7.
〔14〕 李国文. 纳西族、藏族宗教文化交融互渗关系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986,( 3) .
〔15〕 格勒. 略论西藏的原始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关系[J]. 民族研究,
〔16〕 土观·罗桑却吉尼玛( 刘立千译) . 土观宗派源流[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0.
〔17〕 [英]桑木丹·G·噶尔梅( 向红笳译) . 概述苯教的历史与教义[C]. 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 11) ,拉萨: 西藏人民
出版社,
1994.
〔18〕 [英]桑木丹·G·噶尔梅( 耿昇译) . 概述苯教的历史与教义[C]. 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 5) ,拉萨: 西藏人民出版
社,
1988.
〔19〕 [美]巫鸿. 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0.

Speculation of the Source of 卍 and 卐 on Painted Pottery of


Majiayao from Gyung - drung of the of Bon Religion
WANG Xiao - yun
(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30; 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ezuo,Gansu 747000)

[Abstract]Similar to symbols of the Bon religion and Buddhism,卍 and 卐 symbols on Machang type
painted pottery found in the late Majiayao Culture unearthed in Qingshui Valley of Qinghai Province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academic circles which have formed two representative views of sun worship and
female reproduction worship. In fact,the pottery decorations and the early Bon and Buddhist literature show
that the two symmetric and inseparable symbols came into being at the same time,representing ancestors’
simple dialectic thought of the universe,the nature,and the law of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life. As for the
original patterns of 卍 or 卐 seen on the painted pottery,the left - turning 卍 of the Bon religion and the right
- turning 卐 of Buddhism both have the meaning of eternity. From their motion shape,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ir original images may be related to circular motions of objects such as wheel and waterwheel,and later they
were symbolized with a special meaning.
[Key words]Gyung - drung of the Bon Religion; Machang type painted pottery; 卍 and 卐 symbols

〔责任编辑 苏日娜〕

91

You might also like